□ 文/本报记者 王宇逍 缪富霞
图/本报记者 谭佳雪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外求之事物者,误也!”2024年5月10日,贵州原创歌剧《王阳明》在北京中央歌剧院首演。舞台上,王阳明那掷地有声的咏叹久久回荡,引人深思。该剧以明代哲学家王阳明“龙场悟道”经历为主线,展现了他被贬贵州龙场驿后依然坚持理想,最终悟得“心即是理”的传奇历程。
近年来,贵州省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在此背景下,作为“阳明文化转化运用”工程的创作剧目,《王阳明》应运而生。
该剧由中央歌剧院与贵州大学等多方力量联合打造,将“阳明心学”以歌剧艺术形式搬上现代舞台,作品不仅成功完成对圣贤哲思的艺术转译,也丰富了阳明文化在当代创作中的表现形式。10月16日,该剧作为贵州省第八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最后一场剧目登上贵州饭店国际会议中心的舞台。
五年磨剑 以艺叩心
歌剧《王阳明》的诞生,始于一次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2017年,作曲兼编剧柳进军在人生困惑之际偶遇阳明心学,他表示,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如甘霖般化解其内心困顿,由此萌生了以歌剧形式诠释这位思想家的创作宏愿。
这份源自内心的创作冲动,在两年后付诸行动,最终经过五年打磨后凝聚成一部精品歌剧,生动呈现了“知行合一”精神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延续与发扬。
创作之初,为精准捕捉王阳明从人生低谷到精神觉醒的蜕变轨迹,主创团队先后十余次赴修文、贵阳扶风山、浙江余姚王阳明故里、绍兴、杭州、江西赣州、庐山等地采风。采风所得的感悟最终沉淀为剧本的精神内核——以“遭贬、追杀、悟道、传学”的戏剧脉络,浓缩展现王阳明“致良知”哲学思想的形成历程。
谯达摩作为剧诗创作者,在2019年接到柳进军的邀请时,因传播家乡文化的理由而欣然赴约。他多次前往修文阳明洞采风,在与柳进军的共同创作中,仅用一周多时间便完成剧诗初稿,写下二十多首剧诗。但剧诗的打磨并未止步于此。“每次修改都有新灵感,常为一个妙句而振奋不已。”谯达摩说。
演员的演绎,更是让角色“活”了起来。
“这是一部文化内涵与音乐造诣俱佳的作品。”王阳明的饰演者张龙坦言,歌剧演员有责任将幕后团队的心血通过表演传递给观众,诠释好角色义不容辞。
中西合璧 形神兼具
作为西方传统艺术形式,歌剧如何承载中国哲学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王阳明》创作的核心命题。主创团队以“守正创新”为原则,在歌剧范式中注入东方美学灵魂,构建出独具特色的艺术表达体系。
音乐创作的融合创新堪称剧目的点睛之笔。作为土生土长的贵州人,柳进军将民族音乐基因与西方作曲技法深度交融,在西洋管弦乐基础上,创造性融入古琴、琵琶、中阮、牛角号等民族乐器。
古琴并非简单伴奏,而是“心声的代言人”——王阳明遭贬途中,琴音低沉顿挫,传递着人物的困顿之情;悟道时刻,琴弦骤转清越,与小提琴的绵长旋律交织,形成“理与心通”的听觉象征;传学场景中,中阮的温润音色与贵州山歌清新亮丽的音色相映成趣,为“致良知”的哲学思想注入民生温度。更巧妙的是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入:《好花红》《咕噜山歌》的旋律片段、彝族民歌与民间器乐曲被解构与重构,在刻画人物、推动剧情的同时,又以浓烈的风格成为展现黔地民风的“音乐标签”;国家级非遗《撮泰吉》的傩戏节奏,极具艺术张力,既暗合王阳明的精神斗争,又让贵州非遗在歌剧舞台上焕发新生。
正如执行导演马玲所言:“话剧靠语言传递情绪,歌剧靠音乐承载灵魂,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演员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与音乐的心跳同频。”
舞台呈现则实现了东方意境与现代美学的碰撞。舞美设计以“流动的山水画卷”为理念,采用中式美学“计白当黑”的手法,用极简装置构建多维时空。开悟前的场景中,舞台以二维水墨投影营造封闭压抑的空间感,配合缓慢流转的云雾特效,呈现“人在景中游”的体验;悟道时刻,镜面装置突然旋转展开,三维光影瞬间充盈舞台,象征思想突破的豁然开朗。这种时空转换的设计虽借鉴了电影蒙太奇手法,却以传统山水画的留白艺术为根基,使抽象的“阳明心学”获得可视化表达。
剧诗创作则达成了“哲思与诗意”的平衡。谯达摩与柳进军在保留阳明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以“长短句结合”的方式优化唱词节奏,既保留了先贤语录的力量,又更符合歌剧演唱的韵律。这种处理,让深奥的哲学思想摆脱了“说教感”,成为能被观众听懂、记住的艺术语言。
心学传扬 文化架桥
镜头转向2024年5月,歌剧《王阳明》在北京中央歌剧院完成全球首演,连续三场演出座无虚席,观众从艺术体验中读懂心学智慧,实现了“以艺载道”的创作初衷。
首演结束后,剧组随即启动贵州巡演,在贵州大学溪山剧场的演出中,600余名师生通过舞台直观感受“龙场悟道”与贵州教育发展的历史渊源。
“歌剧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生动的生命教育课程’,其展现的困境突围精神对当代青年极具启示价值。而剧中大量的贵州民族元素,从音乐旋律到舞台意象,都让观众深刻理解‘心学何以生于贵州’的历史必然,成为贵州文化的鲜活名片。”贵州大学阳明学院院长段忠贤表示。
2023年,贵州省提出大力实施阳明文化转化运用等“四大文化工程”,将阳明文化作为贵州人文精神的宝贵财富,深入开展挖掘整理、研究转化和传播推广。歌剧《王阳明》的创排,不仅是对王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精神的生动诠释,更是贵州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积极推动实施“四大文化工程”的有力实践。
在国际传播层面,主创团队计划将作品推向欧洲舞台,为西方观众理解东方哲学搭建桥梁。正如柳进军所言:“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用歌剧这一剧场艺术讲述中国故事,能够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文化的深度与广度。”
这种“民族性与世界性共生”的创作理念,让作品既扎根黔地文化土壤,又具备国际传播的潜力。
歌剧《王阳明》的价值远超一部舞台作品本身。它不仅填补了贵州原创歌剧的空白,更探索出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有效路径——以西方艺术形式为载体,以民族文化元素为内核,以当代审美视角为桥梁,让古老哲思通过艺术化表达展现新的活力。在贵州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的进程中,这部作品既树立了“思想深度、艺术高度、传播广度”兼具的创作标杆,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