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10月16日

遵义:奋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

□ 本报记者 宋 兰

在新蒲新区滨湖中学的仡佬族民族体育兴趣社团课上,以民族体育项目厚植学生的文化认同与自信;在仁怀市茅台镇赤水河西岸的天酿景区,以酒为媒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以团结为笔,绘就了乡村振兴与民族进步的“同心圆”……

遵义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伟大转折地”历史地位和“省域副中心”战略定位,聚焦打造“六个典范”工作要求,重点夯实政治基础、思想基础、文化基础、物质基础、社会基础、法治基础,积极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奋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

累累硕果见证着遵义市的创新实践。2024年,遵义市1个集体、1名个人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2025年,遵义市12个集体、19名个人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截至目前,累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811个,其中国家级10个、省级212个、市级589个。这些数字背后,是遵义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试点中的创新实践,也是遵义市为全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的宝贵经验。

坚持红色引领,夯实思想基础

红色,是遵义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底色。1935年的遵义会议,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而今天的遵义,正将这份红色基因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动力。

近年来,遵义市充分发挥遵义会议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等示范引领作用,在创新讲好红色故事上下功夫,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在传承红色基因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这里,有一群“小小红色宣讲员”,他们用稚嫩而坚定的声音,诉说着红军与遵义群众的“军民鱼水情”。近年来,遵义市持续抓好红色文化传承,精心培养了2000名这样的“小小红色宣讲员”,让他们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力量。

同时,遵义会议纪念馆充分发挥红色革命遗址功能,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融入策展、解说、氛围营造、活动开展等全过程各方面。

如今的遵义,充分发挥着遵义会议等474处长征遗址遗迹的宣传教育功能,向各族群众宣讲长征的故事、民族团结的故事。并结合遵义红色资源禀赋和民族工作实际,围绕强化“顶层设计、保障措施、点面结合、建设标准”,按照“九个一”“八个一”和“十个一”的标准,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遵义师范学院)1个、培训基地(贵州遵义干部学院、贵州长征干部学院)2个、教育实践基地212个,同步抓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和杭瑞高速、赤水河流域、乌江流域3条特色示范廊带建设,构建起全方位的教育实践体系。

坚持教育厚植,夯实文化基础

2024年9月30日,遵义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正式开馆。这个集展示、教育、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场馆,迅速成为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平台。据统计,开馆以来已接待各族观众12万余人次。

“我们希望体验馆成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主阵地,展示遵义民族工作成效的新窗口。”遵义市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体验馆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彰显价值,成为各族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习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大课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是遵义市推动教育育人,夯实文化基础的实际案例之一。

近年来,遵义积极打造教育全覆盖,推动在遵大中小学切实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大团结》等教材,举办“石榴籽一家亲”优质团队课评比、“同护赤水河·共筑中国梦”征文活动,“五旗五徽五认同”主题教育活动在全市中小学实现全覆盖。将40所大中小学、幼儿园打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同时,遵义市推出线上产品《遵义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数字展馆》,长期在官网和公众号《数字展馆》栏目展播,目前总计浏览量已达10万+。联合打造文艺精品,充分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教育引导观众增强“五个认同”。红色剧目《伟大转折》演出‌1600余场‌,观演人次超52万,大型杂技秀《绮境》累计演出174场,观众达10.6万人次,民族杂技剧《追随》精彩亮相贵州省第八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后开始驻场演出。

无论是线下体验馆、剧目表演,还是线上数字产品展播,都展现了遵义纵深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建设工作的具体实践和积极探索。

坚持交融互嵌,夯实社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遵义市近年来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强化政策支撑、鼓励探索创新、加强研究指导,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以376个城市社区和20余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为重点,开展融入红色基因和增强“五个认同”的创建活动,探索打造互嵌式示范社区21个,推动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在红花岗区忠庄街道桃溪社区,新疆舞团队员们和旗袍队队员们穿着民族服饰一起载歌载舞。这个居住着18个少数民族的社区,通过开展民族歌舞展演、传统手工艺体验等活动,让各族群众从“住在一起”真正实现了“融在一起”。

目前,桃溪社区正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社区文化节为载体,组织开展民族歌舞展演、民族服装走秀、传统手工艺体验等特色活动,让辖区各族群众在活动中增进了解、融洽感情,实现精神互融,推动各族群众共生共乐,着力构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互嵌式社区环境。

东西部协作还为民族交融开辟了新路径。遵义市积极深化东西部协作,紧扣“遵义所需、珠海所能”和“遵义所能、珠海所需”要求,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620余期,在广东省建立劳务协作站22个,共实现就业25万余人次。积极实施“三项计划”,先后与连云港市、大庆市、喀什地区、鄂尔多斯市签署“三交”合作协议,切实推动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2025年,举行青少年交流活动20次,参与人数超过3100人次,7月29日至31日,来自昭通、泸州、毕节等“三省四市”的120余名师生代表齐聚遵义,参加了2025年“同护赤水河·共圆中国梦”中小学生征文比赛(展示赛)暨“三交”活动;全年累计接待游客7300余万人次,仅国庆期间就接待909.57万人次。“村晚”“村光大道”“斗舞会”等平台已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阵地。

从红色基因的传承到教育阵地的建设,从社区互嵌的实践到区域协作的深化,遵义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在这里,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已深深植根于这片红色沃土,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展望未来,遵义市将继续以“六个典范”为引领,夯实“六大基础”,全面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建设,为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贡献更多的“遵义智慧”和“遵义方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出更加精彩的遵义篇章。

--> 2025-10-16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60548.html 1 遵义:奋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