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0月15日,记者从“贵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遵义专场上获悉,“十四五”以来,遵义市大力弘扬遵义会议精神,扎实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省域副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现代化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十四五”以来,遵义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地区生产总值连续突破4000亿元、5000亿元大关,四年平均增速达6.4%,在全省的比重从2020年的20.8%提高到2024年的22.2%,上升1.4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在全国百强城市中排第62位,在西部非省会城市中排第3位。县域经济实现快速发展,15个县(市、区)GDP均突破100亿元。
产业转型迈出新步伐。遵义三次产业结构从2020年的12.8:39.7:47.5调整为2024年的11.3:39.9:48.8,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富有遵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9%,实现量质齐升。酱香白酒、有色金属、氟钡化工、新型能源、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六大产业链”加快构建,白酒产业成为千亿级产业集群,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经验获得国务院表彰。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坚决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粮食单产水平增长6.1%。加快构建“2+5+N”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农林牧渔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从2020年的57%提升至2024年的66.4%。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以旅游为引领推动服务业提质升级,加快推进一流旅游城市和赤水世界级旅游景区建设,打造20个旅游生态圈和12个城市商圈,加快发展避暑康养旅居产业,培育“悦·遵义”“桐梓村晚”等品牌。2024年第三产业占比从2020年的47.5%提高至2024年的48.8%,今年上半年达到50.3%。
“十四五”以来,遵义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20年的56.69%提高到2024年的60.37%。累计建设和改造棚户区10.64万户、老旧小区9.99万户、背街小巷519条、地下管网4252公里,成功创建“千兆城市”。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力促进群众增收,分类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深入开展“两清两改两治理”,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4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6527元、20077元,四年年均分别增长5.8%、8.1%,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32,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取得新成效,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2%以上,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3%,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分别提升至97.6%、98%。全面深化政务服务改革,大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和政务服务“全域通办”,市县两级一般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达100%,“遵满意”品牌深入人心。农村综合改革、“三医”联动、“以数治税”等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黔粤通道“遵义号”陆海联运班列开行,成功入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进出口贸易总额四年年均分别增长28.7%、13%。
此外,“十四五”以来,遵义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创业政策,四年年均城镇新增就业达10万人,累计建成创业孵化基地6个、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点)13个。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四年累计建设小学49所、中学23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6.67万个,“大班额”问题全面消除。推进高职院校“双高”建设,遵义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授权点,完成遵义师范学院上划并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迈上新征程,遵义将牢牢把握“伟大转折地”历史地位和“省域副中心”战略定位,牢记嘱托、苦干实干,认真谋划实施“十五五”规划,高质量建设省域副中心,努力在展现贵州新风采中作出遵义新贡献,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遵义篇章。
(本报记者 杨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