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10月14日

创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方式的思考

□ 姜梅梅

当下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新兴产业不断出现,传统产业持续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这种情况使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变得日益迫切,产教融合作为连接教育和产业的关键纽带,已成为国家推动教育改革、助力产业发展的关键战略行动。在此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其对学生教育管理的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顺应产教融合发展趋势,突破传统教育管理的限制,构建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教育管理体系,成为高校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顺应产业结构升级。随着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从单一知识型朝着综合应用型、创新型转变,并且需求标准依照产业发展动态调整,高校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将固定的人才培养方案、静态的教学内容以及单一的评价体系作为核心,很难迅速响应产业需求的变化。创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是打破这种格局,让人才培养一直与产业发展保持同频共振,为产业升级提供精准人才支撑的必然选择。

破解传统教育管理局限。传统高校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存在着不少局限性,在育人理念方面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有所忽视;在管理机制上,高校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及高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合作,导致资源难以进行整合;在教学模式上以课堂为中心,使理论与实践相分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欠缺。借助创新教育管理,可对育人理念给予重新构建,对管理机制加以优化,对教学模式进行革新,可以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实现从“教知识”到“育能力”的转变,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契合学生个性化发展。当代高校学生成长在数字化且多元化的时代大背景之中,有更为强烈的自主意识、个性化需求以及对实践体验的渴望,他们不仅期望掌握专业知识,还十分期待借助实践提升自身能力。创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可依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搭建灵活的培养体系,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以及发展路径,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变为能力,明确职业发展的方向,塑造契合自身特点及市场需求的核心竞争力,为其未来职业发展筑牢坚实的基础。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路径

校企协同建机制,产教融合育新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应以校企协同为核心构建长效机制,打破高校和企业之间存在的壁垒。需将企业的人才需求与高校的育人目标紧密地衔接起来,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让企业参与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到学生考核评价的全流程,实现教育与产业的协同联动,培养契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高校可每学期组织两到三次校企之间的沟通会议,参与会议的人员有高校院系的负责人、专业教师以及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技术部门的代表。会议主要围绕学生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调整、实习实训安排等方面展开,企业向高校反馈当下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对毕业生能力的建议,高校依据这些反馈优化教育管理方案。明确会议成果落地的责任主体,比如让院系教学秘书记录会议纪要,制定任务清单并跟踪落实情况,保证企业的诉求可及时转化为高校教育管理的具体措施,防止沟通流于形式。

高校与企业携手合作共同制定学生综合考核评价标准,把企业实践表现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其占比不少于30%,评价内容涉及学生在企业实习时的岗位适应能力、专业技能应用状况以及职业素养表现等方面,由企业导师依据学生日常表现来打分,高校教师负责理论知识考核,二者相结合形成最终评价结果。同时,建立考核结果反馈机制,每月由校企双方一同向学生反馈考核情况,指出不足之处并给出改进建议,借助双向评价引导学生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自身契合企业需求的能力。

课程对接促转化,工学一体强素养。课程体系作为产教融合的关键部分,高校需要促使课程内容和行业标准以及企业岗位需求相互对接,达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变。借助构建工学一体化的课程模式,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进行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同时提升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此过程要以行业发展为导向,动态调整课程内容,打破传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状况,让课程成为连接高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纽带,帮助学生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顺利过渡。

高校各专业教研室可组织教师认真研究行业发布的岗位能力标准以及企业岗位工作手册,从中梳理出不同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以及知识要点,形成岗位能力需求清单。在这个清单的基础上,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加以重构,把岗位能力需求分解为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同时调整课程内容的比重。例如,电子商务专业可依据电商运营岗位的需求,增添直播带货流程以及社群营销技巧等和产业实际联系紧密的内容,减少过于理论化并且应用场景有限的传统章节,而机械设计专业则可以结合智能制造岗位要求,融入数控设备编程与操作以及智能生产线调试等内容。

高校可在部分专业推行“课堂教学 +校内实训+企业实践”的三段式工学教学模式,把每门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课堂教学阶段,教师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和岗位操作基础原理,借助产业实际案例辅助学生理解知识应用场景,比如,讲解机械零件加工工艺时,结合企业常见的机械零件加工案例剖析工艺选择依据。其次是校内实训阶段,借助高校实训基地的设备,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模拟操作,将课堂所学理论转化为初步实践能力,比如,学习完电路原理后,在实训基地进行电路组装以及故障排查练习。最后是企业实践阶段,安排学生前往合作企业的对应岗位,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实际工作,例如,让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参与企业的线上客服、产品上架等实际工作。

师资互通共培养,“双元双师”提能力。师资队伍作为产教融合的实施主体,高校应当积极推动师资之间的相互流通,构建“双元双师”的师资队伍,以此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以及行业洞察力。借助高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之间的双向交流,打破高校教师仅仅专注于理论教学、企业技术人员欠缺教学经验的限制,形成“高校教师懂实践、企业导师会教学”的双师格局。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建立起稳定的师资互通机制,为教师提供可接触企业实际情况的机会,引入企业资源补充教学力量,凭借“双师”的优势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成长。

高校可制定《教师企业实践轮训管理办法》,规定专业教师每三年要完成至少 两个月的企业实践轮训,并且把实践轮训情况当作教师年度考核以及职称评定的关键指标。在实践轮训开始之前,高校和合作企业依据教师的专业方向以及企业岗位需求,一同制定个性化的实践计划,清晰地明确实践目标和任务。比如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可以被安排到企业的软件开发部门,参与项目需求分析、代码编写以及测试等工作;财经专业的教师可以前往企业财务部门,参与账务处理、财务分析等实际业务工作。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撰写实践日志,记录每天的实践内容、所学到的技能以及心得体会,每周向高校教务处以及企业实践导师提交进展报告,实践结束之后,教师要提交实践总结报告,还需要在教研室内部举办分享会,把实践中获取的产业案例、技术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以及实训指导当中,比如把企业项目开发流程转化为课程设计案例,以此提升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高校可与合作企业签订《企业技术骨干驻校授课合作协议》,邀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以及资深管理人员担任驻校兼职教师,让他们定期参与校内的教学工作。驻校兼职教师主要负责实践课程教学、实训指导以及毕业设计辅导等任务,授课形式可以采用“定期驻校+线上辅助”相结合的方式,比如每月驻校授课两到三次,其余时间借助线上平台为学生解答实践方面的疑问。在教学进程中,驻校兼职教师依据自身工作经历,把产业一线的技术标准、操作规范以及典型案例带进课堂,比如讲解汽车维修课程时,结合企业常见的汽车故障维修案例,演示实际的排查与维修流程,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结合企业实际项目需求,协助学生确定选题方向,保证毕业设计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高校为驻校兼职教师提供教学能力培训,囊括高校教学规范、教学设计方法、学生管理技巧等内容,帮助其迅速适应高校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果,构建“高校教师+企业骨干”的“双元双师”教学团队。

资源共享搭平台,协同育人谋发展。资源共享是产教融合的关键支撑要素,高校要借助现有的平台来整合校企双方的资源,实现教学资源以及实践资源的高效运用,以此为协同育人提供保障,使学生可以接触到更为优质的教学资源与实践资源,降低高校的育人成本并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率。此过程需要以互利共赢为原则,明确资源共享所覆盖的内容、方式及责任,构建起稳定的资源共享模式,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提供坚实的资源基础。

高校应用好地方政府构建的区域产教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借助该平台与企业资源对接,比如依据平台发布的企业实习岗位信息,为学生寻觅适配的实习机遇,凭借平台共享的企业技术文献及行业数据库等资源,对高校教学资源给予补充,参与平台组织的校企合作项目,如联合企业举办学生技能竞赛、技术培训等活动。高校在平台上发布优质教学资源,例如在线课程、实验教学视频等,以供企业员工学习,达成校企资源的双向流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高校借助校内现有的场地,与企业联合建设实训资源共享基地,企业可提供一部分实训设备、耗材以及技术方面的支持,而高校承担基地日常的管理和维护工作,该基地既供高校学生日常进行实训教学使用,也面向企业员工开展技能培训,以此达成资源的共同使用。比如高校与电子企业共同构建“电子实训基地”,企业提供示波器、电路板等设备,高校组织学生在这个基地开展电路实训,企业利用基地对新员工进行岗前培训,高校教师可协助企业开展理论教学。凭借资源共享,可解决高校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还可为企业降低培训成本,达成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工作,属于一项牵涉机制、课程、师资以及资源等多个维度的系统性工程,该工程的核心要点是打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育人界限,达成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深度整合,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在未来,随着产教融合战略的深入推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需要持续留意产业发展的动态情况,不断对创新路径进行优化,促使教育管理模式从“适应产业”朝着“引领产业”的方向转变,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能,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培育更多拥有扎实专业基础、有较强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青岛黄海学院)

--> 2025-10-14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60483.html 1 创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方式的思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