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庆
为了深入理解劳动教育在幼儿德育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幼儿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笔者分析了德育视角下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与教育意义,研究了劳动教育在品德形成、社会责任感培养、自理能力发展等方面的具体实施策略。基于德育目标导向,系统探讨了劳动教育在内容选择、方法创新、评价体系构建等关键环节的实施路径。
德育视角下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教育对幼儿品格形成的促进作用。劳动教育对幼儿品格形成的促进作用体现在道德认知建构、行为习惯养成、品格特质培育等关键层面,构成幼儿德育发展的重要基石。劳动实践活动为幼儿提供了直接的道德体验机会,幼儿在参与日常劳动过程中逐步理解勤劳、节俭、诚实等基本道德概念的内涵,形成对劳动价值的初步认知。整理玩具、收拾餐具等简单的劳动任务能够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使其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为集体承担相应义务。劳动教育在行为习惯层面发挥着塑造作用,重复性的劳动实践帮助幼儿建立规范的行为模式,养成做事有始有终、认真负责的良好习惯。劳动过程中的困难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坚韧品质,面对挫折时的坚持不懈逐渐内化为稳定的性格特征。合作性劳动活动促进幼儿学会分享、互助、宽容等社会品德,在与同伴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团结合作的意义。劳动成果的获得有助于增强幼儿的成就感,激发其内在的动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为后续道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劳动教育对幼儿社会责任感与集体意识培养的价值体现。劳动教育对幼儿社会责任感与集体意识培养的价值体现在个体与群体关系认知、公共意识形成、协作精神发展等核心维度,为幼儿社会化进程提供重要支撑。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源于劳动实践中幼儿对自身义务的逐步认识,班级值日活动让幼儿明确每个人都需要为共同环境承担维护责任,擦拭桌椅、整理图书等具体任务使幼儿体会到个人行为对集体的直接影响。劳动分工合作培养幼儿的角色意识,使不同幼儿在承担不同劳动任务时逐渐理解分工协作的重要性,认识到个人努力与集体目标实现之间的密切联系。集体意识的形成体现在劳动过程中幼儿对群体利益的关注程度,共同完成班级环境美化、种植园地维护等集体劳动项目时,幼儿应学会将个人需求与集体需要相平衡,优先考虑集体利益。劳动成果的共享强化幼儿的集体归属感,共同收获的蔬菜、制作的手工作品成为集体财富,幼儿在分享过程中体验集体荣誉感。互助行为在劳动教育中得到强化,能力强的幼儿主动帮助能力弱的同伴完成劳动任务,培养助人为乐的品质,形成相互关爱的集体氛围。
劳动教育对幼儿自理能力与独立人格发展的积极影响。劳动教育对幼儿自理能力与独立人格发展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活技能掌握、自主意识形成、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等关键领域,为幼儿独立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自理能力的培养源于劳动实践中幼儿对基本生活技能的反复练习。通过日常劳动活动,如穿衣叠被、洗手洗脸、整理个人物品等,可以提升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减少对成人的依赖程度。劳动技能的熟练掌握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完成劳动任务的体验激发幼儿主动承担更多生活事务的愿望,形成积极的自我效能感。独立人格的塑造体现在劳动过程中幼儿自主决策能力的发展,面对劳动任务时幼儿需要独立思考完成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安排合理的操作步骤,培养独立判断能力。劳动中的困难克服锻炼了幼儿的意志品质,遇到挫折时的自我调节、重新尝试的坚持精神逐渐内化为稳定的人格特征。问题解决能力在劳动实践中得到有效训练,劳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状况要求幼儿灵活应对,寻找解决方案,培养创新思维。劳动成果的独立获得有助于强化幼儿的成就动机,激发其追求自我实现的内在驱动力,促进独立人格的健康发展。研究结果表明,德育视角下的幼儿园劳动教育具有显著的品格塑造功能,科学实施劳动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构建完善的幼儿德育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德育视角下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
基于德育目标的幼儿园劳动教育内容设计与选择策略。需要将德育培养目标与劳动实践活动深度融合,构建系统性的教育内容体系。德育目标导向的内容设计应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将抽象的道德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劳动实践活动,诚实守信品德培养融入种植观察记录活动,要求幼儿如实记录植物生长变化,在真实记录过程中内化诚实品质。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结合传统节日劳动实践,清明节制作青团、端午节包粽子等活动让幼儿在劳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培养中华民族认同感。内容选择策略注重德育价值的最大化实现,生活自理类劳动活动侧重培养责任意识,班级服务类劳动强调集体意识,手工制作类劳动突出创新精神与审美情趣。劳动内容的层次性设计体现德育目标的递进式实现,小班阶段重点选择简单的个人生活劳动,培养基本的自理意识;中班阶段增加班级服务劳动,强化集体责任感;大班阶段融入社区服务劳动,拓展社会责任意识。德育价值评估成为内容选择的重要标准,每项劳动活动都需要明确其承载的德育功能,确保劳动教育内容与德育目标的高度契合。
融入德育理念的幼儿园劳动教育方法探索。应围绕德育渗透机制的创新实践,构建多元化的教育实施路径。情境创设法成为德育融入的重要方法,教师在劳动活动中创设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情境,模拟家庭生活场景让幼儿体验照顾他人的责任感,设置困难情境考验幼儿的坚持品质,营造合作氛围培养幼儿团队精神。故事引导法将德育内容与劳动实践有机结合,劳动活动前讲述相关的道德故事,激发幼儿的道德情感,劳动过程中引导幼儿思考故事中的道德启示,劳动结束后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道德感悟。榜样示范法发挥教师与同伴的引领作用,教师在劳动中展现良好的道德品质,用自身行为诠释劳动的价值意义,选树劳动表现优秀的幼儿作为同伴榜样,激发其他幼儿的学习动机。实践体验途径注重德育目标在劳动过程中的自然实现,家园合作拓展劳动教育空间,家长配合开展家庭劳动实践,形成家园一致的德育合力。社区服务活动旨在扩大德育影响范围,组织幼儿参与社区环境维护,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实现德育效果的最大化。
德育导向下幼儿园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路径。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确保德育目标在评价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评价体系构建应坚持德育价值导向原则,将品德提升水平作为核心评价指标,设置责任意识、合作精神、道德品质、诚实守信等具体评价维度,每个维度制定相应的观察要点,形成全面系统的评价框架。评价方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幼儿在劳动过程中的品德表现,记录其面对困难时的态度、与同伴合作时的行为、完成任务时的坚持程度,避免单纯以劳动技能熟练程度作为评价标准。观察记录法成为主要评价手段,教师在日常劳动活动中持续观察幼儿的道德行为表现,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记录幼儿品德发展轨迹。实施路径强调多主体参与评价,教师评价关注幼儿的整体道德发展状况,同伴评价培养幼儿的道德判断能力,自我评价提升幼儿的道德意识,家长评价延伸德育评价的时空范围。
德育视角下幼儿园劳动教育研究为学前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操作框架。劳动教育作为德育实施的有效载体,其价值意义和实施策略的系统阐述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深入理解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化,基于德育目标的劳动教育模式将在更广泛的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得到应用和完善,为培养具备良好品德品格的新时代幼儿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推动学前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遵义市红花岗区第三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