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添添 丑 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的教育必须将德育、智育、体育等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理念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我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产教融合仍存在“融而不合”“合而不深”等突出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机器大工业时代,但其基本原理对当今职业教育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尝试从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中汲取智慧,探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的创新路径,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批判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基础之上,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从本质论维度来看,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指出:“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这一论断揭示了二者结合的双重属性:既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马克思通过考察机器大工业生产的特点发现,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性的,它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就要求劳动者必须接受综合技术教育,掌握生产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劳动需求。
基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产教融合机制实践路径如下:
从技能训练到全面发展。产教融合的深化首先需要理念的根本转变,实现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回归。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应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超越单纯技能训练的狭隘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产教融合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观。产教融合中不仅要传授技术技能,更要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态度。另一方面要促进人人出彩,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围绕学生个性和不同职业的发展需求,做好顶层设计,畅通人才成长“立交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产教融合应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坚持人人“出彩”与服务国家战略目标相统一,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路径,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的教育和成长机会。
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需要创新实施模式,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职业院校应主动对接产业需求,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的伙伴关系,实现资源共享、过程共管、人才共育。要推行校企双主体育人,将典型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内容,构建特色鲜明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和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企业不应只是人才接收方,而应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全程参与专业规划、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实习实训等环节,真正实现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评价。同时,要深化育训结合,面向学生价值实现,进行劳动教育课程模式改革,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一方面将企业的真实生产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和实践任务,另一方面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实际,实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良性循环。通过建立产业学院、职业教育集团等实体化运作组织,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确保产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从知识灌输到实践生成。重构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层次化的内容体系,通过基础层注重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培养、核心层侧重专业技能训练、拓展层关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形成相互衔接、逐层递进的内容结构。要开发模块化的课程结构,通过通用劳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劳动素养、专业实践课程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综合创新课程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构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的课程模块,还要创新实践生成的教学方法,推行项目化教学,将企业真实生产项目转化为学习任务,采用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按照完整行动序列组织教学,实施情境化教学创设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通过这三种教学方法的配合使用,促进学生将外在知识内化为实践能力,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生成的转变。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宁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基于马克思“教劳结合”思想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CXXM202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