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10月14日

发挥网络空间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作用

——以“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短视频传播为例

□ 张旭东 韦 玮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2025年5月18日,贵阳市举办的“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一跃成为网络“现象级”传播现象,截至2025年6月19日,大巡游通过“科技+文化+体育”的多维叙事,吸引了2.17亿人次云端共赏,比如抖音话题“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播放量达7933.6万次,热度值达1105.8万。

如此高的话题、笔记生产,源自参与者、创作者在这场民族文化巡游盛宴中受到民族文化的感染,并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转化为内容的创作动力,网络视频内容在传播的过程中又不断地吸引、传播以感染更广大的人群,形成网络空间传播的典型案例。借此,笔者以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短视频的传播为研究对象,讨论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在网络空间中的互动情况,探析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在网络空间内产生的影响和发展现状。

从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本身以及创作者两方的融合视角出发,短视频传播在内容上具有重纪实、重高潮、重体验感的特征。

在重纪实方面,关于大巡游的短视频创作大多为对巡游过程中的每支队伍进行单独记录和剪辑,这些视频并无过多非现场元素的渲染,并且在重纪实的同时兼顾知识性的传达。

在重高潮方面,博主们精准把握短视频形式的内容特点和传播特点,将长达数小时的大巡游内容进行精简,保留并组合巡游中能够调动观众情绪的部分。

在重体验感方面,以体验感作为互动模式可将其区分为行为互动、情感互动、符号互动三个层面。行为互动即用户借助平台评论、弹幕、私信等功能参与互动,通过共同的关注焦点和情感共鸣形成虚拟“在场感”,激发情感传递,共享的情感表达凝聚用户群体参与更多互动,形成循环的过程。短视频平台关于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的评论区,用户通过评论表达自己对大巡游的惊叹和感动。基于行为互动后升华为情感互动,进入情绪的传递和累积阶段,该阶段也是建立认同的核心,情绪的感动和价值的认同通过行为互动表现出来。最后是符号互动,符号(如语言、图像等)是意义建构的媒介,而互动是意义生成的关键。符号互动即各种文化符号集合在一定场域内发生互动关系,从而产生新的不同于以往的意义。关于大巡游的短视频作品则突出符号互动,视频中,各族群众身着民族服饰共舞体现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意义。

2025年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在短视频平台所体现出来的互动特征表明,民族文化在智媒时代的网络空间交往中具备“生命力”,而在互动阶段,特别是进入到情感互动阶段中,价值观念认同的建构也证明重视虚拟空间的传播和互动也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步骤。

基于笔者以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为案例,分析了在短视频这一云端场内所发生互动的特点,证明了网络空间的互动与认同建构之间的关系,而对于具体认同路径是如何建构的依然有探讨必要。

对网络空间中的认同研究离不开对社会认同理论的讨论,本质上网络空间就是社会空间的数字化再现。社会认同理论旨在描述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以及作为群体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反映到网络空间就形成了“社群文化”。社会认同是源于个体对自己作为某个社会群体的成员身份的认知及附加于该成员身份的价值和情感意义。公众在该活动中对民族文化展演氛围的感动、对民族政策的认同和拥护都是建立在认同自己就是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这一基础之上的,是希望中华民族紧密团结、蒸蒸日上的。根据社会认同理论,个体一旦意识到自身从属于某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就会对该群体产生认同感,由此形成社会认同的整个闭环。而对于依靠网络技术进步建立起来的网络空间也是如此,网络空间的认同建构是在数字网络环境下,依靠信息交流、符号互换、意义共建等方式,逐步完成对身份、立场、归属的认知。

具体到短视频平台的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中,通过线上网络观察可以发现一个完整的认同建构闭环。首先其作为在贵阳市实地举办的活动为网络空间的讨论提供了“现场”映射,由此通过网络的快速、无边界传播为众多用户所认知。而在此阶段,小红书博主们的“一代”短视频作品以记录“现场”事件为主,用户首先在视频内容的单向传播中沉浸,接受了视频所传送的内容,形成了“一代认同”。而后,“一代认同”充分利用小红书的互动反馈渠道在评论区表达正向观点并积极转发,随着流量的扩大和下一阶段的推送,更多的人除了接受视频的内容传递外也会浏览评论区的留言,并加入留言社群成为“二代认同”。随着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大,基于已有的认同基础,进行短视频再创作,逐渐形成“三代认同”“四代认同”甚至更多。这也是最为广泛的一种认同方式,这种认同受外力影响较为明显,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评论区的他人观点影响,是将自身的观点符号、文化符号在与其他人进行交流、思考后所形成的立场、身份等方面的认同。

发自内心的认同源自对作品的肯定和享受,其最明显的体现在于对作品的点赞和收藏。现象层面来看,用户的点赞收藏体现出对该作品的喜爱和享受,但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而言,对信息的喜欢或享受本质上也是对信息的认同。这种认同受外界影响较少,用户主体性特征更强,信息交流、符号互换等只发生在用户与创作者之间,也是网络空间认同建构的一大途径。

简单的点赞、评论、收藏等表面上是用户的信息互动或社群的文化符号交流,但其所反映出来的是虚拟空间内所发生的认同建构过程。而虚拟空间作为现实社会的映射,这样的网络认同又会作用于用户的社会生活。2025年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线下参与活动之所以火爆正是源于2024年关于此活动虚拟空间讨论的热度高。无论是线上互动还是线下参与,用户与旅客都在激情活动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切实体会到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性。

智媒时代,在网络空间内建立广泛的认同机制的重要性远超以往,通过对2025年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在小红书上的短视频传播研究可以看出,网络空间的互动性特征和认同机制建构路径正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把握线上传播途径和方法,要主动将现实内容进行网络空间媒介化转化,以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线上传播并注重互动过程,在网络互动中建立文化认同,对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本文系2025年度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贵州少数民族短视频互动传播的人类学研究》(项目号:25GZGXRWJD0126)阶段性成果,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贵州省播音与主持艺术虚拟教研室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5GZGXRWJD01)。】

--> 2025-10-14 ——以“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短视频传播为例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60474.html 1 发挥网络空间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作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