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10月14日

重视民间文献在“三交”史料汇编中的价值

□ 毛 威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编纂体例明确,史料汇编“以史部文献、传世文献为主,经、史、子、集之外史料的篇幅不宜过大,以能体现本地区文献的基本特征为要”。《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贵州卷》(简称《贵州卷》)紧扣区域性、人群活动主体性特点,适当选用民间文献,以翔实、生动的史料还原各民族在贵州交融汇聚的历史史实。

一、收录民间文献是编纂《贵州卷》的客观要求

按厦门大学郑振满教授的定义,“所谓民间历史文献,是指在民间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历史文献资料,包括族谱、碑刻、契约文书、诉讼文书、宗教科仪书、唱本、剧本、账本、书信、日记等。”民间文献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和传承,蕴含了基层民众的思想观念,承载了区域社会文化传统和地方经验,展现了乡村基层社会的运行逻辑以及复杂多样的乡村生活场景。

从贵州历史实际来看,民间文献契合贵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逻辑。明清两代贵州在建省之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逐渐由政治、军事转向商业贸易与社会生活领域,从驿道、治所等关键地区逐渐深入基层社会、深入边地。因此除正史、方志等官方文献之外,大量民间文献、民族文献也广泛出现。这些民间文献是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格局的历史见证,同样能够体现贵州历史文献特征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区域特色。《贵州卷》在编纂过程中,适当扩大了史料搜集范围,结合贵州社会历史发展实际,补充了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献诸如契约文书、碑刻、以民族文字书写的民族文献等,融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方话语。

从史料汇编的性质来看,民间文献能够真切展现贵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区域性特色。官史档案文献具备权威性、规范性特点,是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文献。但官史档案文献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最突出的便是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有明显距离,恰如梁启超曾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既离不开官方力量的推动,更是基于各族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实践。从这一角度来看,民间文献具备的原始性、区域性、多样性特征,能够直接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层实践与地方性特点,其价值不容忽略。从丰富史料汇编的内容角度看,民间文献对于研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可或缺。史学大家陈寅恪曾讲,“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运用好民间文献,有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在既有基础上实现突破。

二、选用民间文献应严格鉴别、精选精校

由于内容多样、来源广泛,能够选入“三交”史料汇编的民间文献必然要严格筛选,避免滥用以及史料的碎片化倾向。而如何规范选用标准,从庞杂的民间文献中精选出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的收入史料汇编,为编纂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针对这一要求,《贵州卷》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坚持严格鉴别,精选精校。明确文献来源。坚持从权威机构、出版社已整理出版的民间文献中选用,例如毕节市彝文翻译组完成的《彝文金石图录》、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锦屏文书》等,确保选用的民间文献来源清晰、内容规范;紧扣“三交”主题。紧密围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题,选用能够凸显贵州各民族在居住环境上互嵌、经济交往中互惠、社会结构上互融、思想文化上互鉴的民间文献。严格数量和质量,确保选用民间文献的代表性、典型性;严格控制审校标准。由项目领衔专家直接负责民间文献的辑录、审校、释读等工作,确保文献的准确性、学术性。

三、《贵州卷》选用民间文献的典型案例

精选民族文献。例如在明代分卷中,选用《彝文金石图录》收录的明代摩崖、碑记数篇,这些摩崖、碑记均为彝汉文合璧。其中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的《“通贵州至乌撒驿道”纪功摩崖》记载了乌撒土知府禄旧承奢香之志,“心向着皇城”,因为国家“依赖大路征收赋税”,组织民众续修通往乌撒的驿道,为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西南边疆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刊立的《新修千岁衢碑记》记载时任贵州宣慰使安万铨捐资凿崖修衢620余丈以方便各族人民的交流往来的事迹,展现了嘉靖年间贵州各民族互嵌格局与彝汉文化交融。收录契约文书。如在考古分卷中,收录锦屏县清代契约文书数十份,内容为外省汉族客商与当地各族人民签订的杉木种植、买卖合同,体现了各族群众广泛、深刻的经济交流。三是收录碑刻文献。例如考古分卷还收录清代碑文一百余篇,如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安部搓墓碑,同样由彝文、汉文两种文字镌刻,记述墓主人生前因为有较高儒学水平、穿着汉族装束受到民众敬仰的事迹,彰显了这一时期黔西北地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总的来看,《贵州卷》重视民间文献在“三交”史料汇编中的价值,紧扣区域性、人群活动主体性合理选用民间文献,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三交”史料的完备性。能够在兼顾民族特色、区域特点的同时,以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的史料还原各民族在贵州交融汇聚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史实,凸显贵州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贡献。

(作者系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专职教师,文章系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智库专项课题《贵州“三交史料”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 2025-10-14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60473.html 1 重视民间文献在“三交”史料汇编中的价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