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雪
社区(生态)博物馆建立的目的在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传承当地的民族文化、协调当地的社区建设。世界范围内建有约400座社区(生态)博物馆,但其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形成共识。社区(生态)博物馆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是就地保护和整体保护,要以发展现代民族文化产业为总导向。
一、社区(生态)博物馆的内涵与功能
社区(生态)博物馆是聚焦特定社区为核心载体的新型博物馆种类,核心功能是挖掘、留存与展示本土文化,它跟传统综合性的博物馆不一样,更聚焦文化和社区在地缘方面的关联,旨在呈现该群体独特的历史记忆、生活方式和精神特质。这种博物馆形式挣脱了传统展览模式的限制,将文化讲述的根基置于社区环境里,采用居民参与共建的途径,让本土文化的留存与展现更有本地特色,既展现了对社区独特文化传统的敬重,也为形成群体文化认同提供了现实空间。
社区(生态)博物馆核心的功能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为文化的记录与留存,以动态保护民族服饰、生产工具、口述史等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为民族文化研究提供源头素材。二是强化社区整体文化认同,居民生活其中,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体,使年轻一代更直观地知晓族群历史,强化身份归属感。三是采用开放式教育传播方式,区别于那种封闭的展陈模式,社区(生态)博物馆常常借助节庆活动、手工艺体验等互动方式,使公众动态觉察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这种在社区扎根的文化空间,既为研究文化与社区的互动联系提供了动态区域,也充当起民族文化的“活态档案库”。
二、社区(生态)博物馆对民族文化研究的价值
(一)提供原始的研究素材
社区(生态)博物馆作为文化保护传承单位,在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既给大众搭建了认识和欣赏民族文化的平台,还通过多种途径推进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在社区(生态)博物馆里面,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通过服饰、建筑、音乐舞蹈、民俗等多方面的展示得以呈现。这些展示不但梳理出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也让参观者察觉到它的独特魅力。社区(生态)博物馆也重视引导公众参与文化保护工作,例如有的社区(生态)博物馆会开展文化体验活动、和当地社区构建合作保护机制等,让文化传承从静态呈现转为动态介入。
以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为例,它处在六枝特区梭戛苗族彝族回族乡的青山绿水当中,勤劳勇敢的当地人生活其中,他们的生活环境就是“展品”。人们行走在其中,会看到大量当地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物质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这些物品,大众可以深度了解这个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感悟他们勤劳质朴的特性。除了物品展示外,博物馆还会举办文化节、传统手工艺体验等活动,让游客全身心感受文化的风采,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不只是展示民族文化的窗口,还是构筑当地群众与外界联系的文化桥梁,在推动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逐步夯实其传承基础。
(二)推动动态研究视角
在民族文化研究领域,传统博物馆把服饰、器物等藏品放在玻璃展柜里展示,用文字说明对其蕴含的文化进行阐释。而社区(生态)博物馆扎根社区,突破传统博物馆的局限,建立起观察民族文化的动态视角。
以刺绣为例,与传统博物馆展示刺绣成品不一样,社区(生态)博物馆会设立手工艺工作坊,让参观者看到绣品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可以参与其中。绣娘在教学时也会调整图案题材,以适应年轻人的喜好和审美,比方说把传统纹样与参观者姓名相结合,制成独一无二的图腾样式。这种参观方式不仅使观众切身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还能够寓教于乐,让参观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关于民族文化的知识。只有深入认识民族文化,人们才会更关注它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进而主动采取行动参与其中。只有当大众了解并热爱民族文化,政府、博物馆和保护组织采取的措施才会更有效果。只有全社会形成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三)促进跨学科研究融合
民族文化研究方面,社区(生态)博物馆这种形式打破了学科壁垒,结合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种方法建立起文化保护与社区发展关系的综合框架,这种跨学科特点让博物馆变成观察旅游开发与现代化影响的重要场所。比方说在社区(生态)博物馆日常运作中,文字体验活动不但展示文字符号的演变过程,还跨越了符号学、语言学原有的研究范围,将文字作为社会交往的产物,从社会学角度去对其进行分析。
社会学网络分析方法给文化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关系提供数据支持,历史学与文化地理学的融合展览设计中形成时间空间交叉的研究层面,文字体验案例不但呈现人类学调查的典型方式,而且串联起文字作为社会活动媒介的多种特点,这种创新正是博物馆方法融合的具体表现。
三、挑战与对策:破解社区(生态)博物馆在民族文化研究中的局限
(一)挑战
作为民族文化研究与传承的关键区域,社区(生态)博物馆在实践工作里面临诸多现实局限。资金短缺与专业人才匮乏是限制其研究深度的主要阻碍。鉴于多数社区(生态)博物馆依托当地资源开展建设事宜的,不易购置先进科研设备以及文献资料,更不能维持长时间聘用高学术背景研究人员的开支,资源的约束造成民族文化研究长时间停留在外观展示层面,对文化背后的历史脉络、社会结构与精神内涵的挖掘力度不够,对学术成果产出和文化价值的深度阐释起到阻碍作用。
处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情境中,商业化倾向对文化本真性也存在潜在的威胁。某些社区(生态)博物馆为追逐经济利益,过度顺应市场的需求,对民族文化开展不恰当的包装与改造,此类行动让民族文化丢掉了原有的真实性与独特性特征,这不仅破坏了民族文化的内在价值体系,更有可能误导公众对民族文化的认知。
(二)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实际困境,推动高校和社区(生态)博物馆协同合作、引入学术资源体系是相当可行的一条解决路径,高校具备大量的学术资源储备、专业的科研团队与前沿的研究方法架构,依靠构建长久合作机制,比如建立实践教学点、开展联合科研事项等,可以为社区(生态)博物馆提供专业化的支撑,高校师生能协助社区(生态)博物馆开展田野调查、文献整理及理论研究工作,提高民族文化研究的专业性与系统性水平;社区(生态)博物馆也同样为高校师生搭建了实践平台,建立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双向促进的模式。
除此之外,社区(生态)博物馆还需要构建文化伦理规范体系,以平衡保护跟开发的关系,对应管理部门要会同专家、社区居民及文化从业者,共同商定社区(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开发的伦理守则,确定文化保护原则底线与商业开发边界的范畴界限。通过规范民族文化产品研发等实践举措,让商业活动以尊重文化本真性为基本前提。可以建立文化监督评估机制,定期就社区(生态)博物馆运营开展合规性的审核工作,及时整改违反文化伦理的举动,保护民族文化在传承发展中的核心价值及精神内涵。
社区(生态)博物馆在民族文化保护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不仅维持着文化传承的不间断性,更凭借其自身的独特性释放多维价值,提高公众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与情感认同。
(作者系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2023级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