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10月14日

贵阳贵安:共绘“同心圆” 盛开团结花

□ 本报记者 杜再江

“在我心中,民族团结就是孩子们一起种下的石榴树,是孩子们共同制作的中秋月饼,是孩子们同唱一首《爱我中华》的嘹亮歌声。”在日前举行的贵州省2025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启动仪式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观山湖区第十一中学党支部书记玛依拉·尼亚孜别克动情地说。

观山湖区第十一中学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不断挖掘“红石榴+N”办学特色,积极开展“红石榴研学”等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成立“红石榴艺术团”“红石榴版画工作坊”,还建立观山湖区“石榴籽教育工作室”。这些举措不仅取得了良好成效,也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观山湖区第十一中学的实践,是贵阳贵安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在今年9月召开的贵州省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贵阳市13个集体、16名个人受到表彰。近年来,贵阳贵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工作“六个一”为统揽,深化“六个一批”专项行动,以“五个一”做实民族文化工作,在打造“六个典范”上走前列、作表率,探索出一条具有贵阳贵安特色的民族工作新路径,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崭新篇章。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深扎根筑城大地,开花结果、枝繁叶茂。

思想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

在“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教育的典范”中,贵阳贵安始终将强化理论武装作为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将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及党中央、省委相关精神列入全市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让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深入人心。

在强化教育培训方面,贵阳贵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培训内容,以及市、区(市、县)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校)课程体系。今年,组织参加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省民宗委举办的相关培训班7班次,受训人数达147人次,市、区(市、县)两级共举办相关培训班30多班次,培训相关干部1800多人。通过系统培训,广大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了做好民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贵阳贵安还着力强化宣传引导,积极整合宣传资源、创新宣传载体。发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读本》2000余册,供各地各单位学习使用,在各级主流媒体发布相关稿件、短视频、图述新闻等400余条(幅),举办线上线下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主题活动4场次,制作悬挂宣传横幅、宣传展板千余幅(条、块),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此外,贵阳市还注重强化青少年教育,构建大中小幼有机衔接的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推动各族青少年以主题交流、社会实践等形式,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青少年心中深深扎根。

产业驱动,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刚刚过去的这个国庆长假,在和美村寨乌当区偏坡布依族乡偏坡村,举办了以“庆华诞·享非遗·趣田园”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通过民俗表演、特色游玩、美食品鉴和多元住宿体验等形式,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民俗风情,有力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偏坡布依族乡,旅游产业已成为助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2024年,全乡旅游人次达16.1万人次,收入约1840万元。

偏坡布依族乡是贵阳贵安民族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见证。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贵阳市在“打造西部省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中,以“强省会”为契机,深入推进《支持贵阳贵安民族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落地落实,积极向上争资争项,构建覆盖18个民族乡、67个省级以上民族特色村寨的城乡融合示范带,近三年投入1亿余元实施项目280余个,让各族群众切实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同时,将和美村寨建设作为民族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扎实推进。2025年,花溪区黔陶乡马场村等4个村寨已获批为贵州省和美村寨建设试点,修文县小箐镇岩鹰山村等20个村寨入选贵州省和美村寨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项目。

连续2年中药材种植面积保持在38万亩、产量15万吨、产值13亿元以上,涉及经营主体共有203家,带动健康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突破160.9亿元,其中中成药占比87.6%。

支持民族食品、民族传统手工业等企业纾困解难,为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加大对民族地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方面,贵阳贵安积极做强省会城市新兴产业引领功能,不断完善民族乡村功能配套,持续提升教育医疗水平、文化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如今,贵阳贵安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文化繁荣,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源泉。

贵阳贵安在“打造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典范”中,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推出《炼狱》等文艺精品,《长征路上小红军》入选全国优秀儿童戏剧展的剧目;统筹抓好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改陈布展、八路军贵阳交通站旧址环境优化提升等工作,让红色文化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力量。

同时,贵阳市还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加强对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现市级以上非遗全部数字化保护250余项,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遗产宣传展示等重大活动10余场。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五旗五徽五认同”教育,校园环境建设凸显中华文化元素,依托非遗名录设立非遗企业60多家,2家工坊入选省级非遗示范性工坊,7家企业获得“锦绣计划”培训项目,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在“打造民族交融互嵌的典范”中,贵阳贵安全面构建各民族互嵌式发展新格局,民族成分增加至56个,实现所有民族在贵阳的大融居;全面营造各民族互嵌式发展氛围,举办“娱”在贵阳·民族团结巡游大联欢和民族演艺大联欢活动,连续三年举办贵州民族大联欢盛会及系列活动;全面拓展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平台,促进各民族广泛“三交”。

此外,贵阳市还着力弘扬民族传统特色文化,坚持“民族性、群众性、公益性”总体定位和“一会、两节、三区”工作思路,推动观山湖区民族大联欢广场改造提升,连续两年举办贵州民族大联欢盛会,积极参与每四年一届的全国、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连续举办了11届全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牵头编纂贵阳历史文化丛书之《多彩筑锦》,打造京剧剧目《阳明悟道》参加贵州省第八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团结和谐,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团结就是力量,和谐促进发展。

贵阳贵安在“打造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典范”中,打造创建工作升级版,按照最新测评指标,着力深化创建内涵,把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创建工作的根本遵循、核心任务和评价标准,贯穿到创建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2024、2025两年共向国家民委推荐5个单位参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持续培育民族大联欢、路边音乐会、贵阳马拉松等品牌赛事,使其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贵阳贵安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推动“青少年交流、旅游促‘三交’、互嵌式发展”三项计划实施,开展青年交流30场次,实施旅游促“三交”1.4亿人次,建设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嵌式示范社区6个,让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了解、加深感情,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同时,贵阳市还培育创建示范典型,在推进城市“一圈两场三改”、农村“五治”工作实践中,充分发挥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示范区、示范单位作用,不断巩固机关、社区、乡镇、学校、企业等的创建成效。如今,贵阳市已累计创建8个全国示范单位,2个集体和2名个人被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他们成为了贵阳市民族团结进步的榜样和标杆,引领着全市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在“打造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典范”中,贵阳贵安加强工作统筹和联系协调,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不断完善党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统筹协调民族工作机制;着力宣传贯彻民族理论政策,强化对民族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贵阳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市建设中,以“六个一”为统揽,统筹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在打造“六个典范”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的贵阳,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 2025-10-14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60458.html 1 贵阳贵安:共绘“同心圆” 盛开团结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