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以构建全域覆盖、多元联动的“大宣传”格局为核心,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核心任务,通过乡风文明筑基、文明创建提效、文明实践拓面三维发力,推动主流价值理念融入群众生产生活,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为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精神动力。
以乡风文明“破题”,夯实思想根基
该州将移风易俗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突破口”,构建“政策引导+阵地赋能+群众自治”的工作闭环,让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团结理念在基层落地生根。先后出台《黔南州深化“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4份指导性文件,明确高价彩礼管控、婚丧礼俗规范等具体标准,在全州1474个村(社区)实现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100%覆盖,创新推出“积分超市”294个、“合约食堂”25个,以鼓励+激励的方式,引导群众主动践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
同时,以县为单位制定婚俗礼俗倡导性标准,通过发布移风易俗倡议书、设立问题曝光台、制作民族语言宣传视频等形式,开展事前劝导6000余次,有效治理滥办酒席、迷信活动等突出问题。都匀市《三定四统一监督红白喜事有章程》入选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全州8个案例纳入全省乡风文明建设典型汇编,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勤俭节约、孝亲敬老的文明风尚,为各族群众营造和谐共处、互帮互助的生活氛围。
以文明创建“聚力”,搭建实践平台
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创建育民”理念,以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统筹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五大创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创建全过程。“十四五”期间,全州累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16个、全国文明村镇23个、全国文明家庭2户、全国文明校园5所,命名州级文明单位849个、文明村868个、文明家庭310个,县级以上文明乡镇、文明村占比分别达98.85%、95.17%,提前超额完成“2025年前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达85%以上”的目标。在创建过程中,注重挖掘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的鲜活案例,通过文明家庭评选展示民族团结家风,借助文明校园建设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活动,让文明创建成为凝聚民族共识、增进文化认同的“桥梁”,推动各族群众在共同参与、共同建设中强化“一家人”理念。
以文明实践“拓面”,拓宽传播渠道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建设为抓手,构建“全域覆盖、供需对接、上下联动”的文明实践体系,将其打造为传播核心价值观、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阵地。自2020年启动试点以来,全州已实现12个县(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09个镇级实践所、1143个村级实践站全覆盖,建成实践点4000余个,投入140万元为140个示范站所配备规范宣传展示栏。创新建立“1+8+N”志愿服务模式,组建志愿服务队6382支,注册志愿者69.47万人,围绕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医疗健康帮扶等主题,开展文明实践活动超7.4万场次,覆盖群众近400万人次。结合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乡镇赶集日等,开展“德润黔南 文明实践”文化宣传活动60余次,将民族歌舞、非遗展示、政策解读等融入活动,推动“文化、文明、文艺、文体、文创、文旅”深度融合,让各族群众在参与中增进情感认同、文化认同。2024年,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在黔南州举办,都匀市文明实践街区做法在全省推广,龙里县在全国新任县委宣传部部长培训班上作经验交流,充分彰显黔南以文明实践赋能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成效。
下一步,黔南州将持续优化大宣传工作格局,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载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为谱写新时代黔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凝聚更强精神合力。
(中共黔南州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