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9月26日

《红军来到我家乡》剧情简介

在“村歌”开幕式现场,坐在观众席前区的美月,正对着镜头进行手机直播。她一边说,一边小心翼翼地展开家中的传家宝——是一面用侗族蜡染工艺制作的红旗。 正当她准备把旗帜凑近镜头时,一个声音突然传来。原来,家伟也有一条相似的旗帜。两个人都声称自己的才是真品,家伟表示,自己的曾爷爷是当年路过黎平县的红军连长,这面红旗,就是当初乡亲们做好送给爷爷的;美月则称自己的曾爷爷也是红军,可以把他们的故事说给大家听……

舞台上,鼓楼高耸。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铜锣声,村民们纷纷跑出来,神色慌张地聚集在鼓楼下。款脚大声呼喊乡亲们赶紧出来,并用手指着寨子外的方向,哭嚎道:“铜锣擂得魂魄飞,不是山洪是兵匪!听说名字叫红军,人已到那青鱼嘴。” 村民们一脸茫然,心中充满担忧。因为不了解红军,加之以往被匪徒祸乱的经历,大家一时间不知所措。寨老倡议大家分成两队行动,一队把衣粮藏进洞,一队把牲畜赶上山。随着一声令下,村民们立刻紧张而有序地行动起来。 郎固和望拐在山林间穿行,天色渐晚,听到队伍行进发出的声响,郎固和望拐立即紧张地躲到一块岩石后面。 意识到红军要进寨子,郎固和望拐连滚带爬地从林子里往回跑。快到寨子时,眼前的一幕让他们惊呆了——整个寨子火光冲天,熟悉的鼓楼在熊熊大火中燃烧。 心系亲人安危的郎固不顾一切地朝寨子里冲去,由于火势太大,热浪逼人,郎固停止了挣扎,只是跪在那里,身体剧烈地颤抖。躲在山上的村民们也被大火惊动,冒险下山查看,却看到了家园被毁、郎固痛哭的一幕……

郎固跌跌撞撞地在废墟中穿行,口中无意识地呼喊着。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只见在废墟的另一头,大牛叔正小心翼翼地搀扶着一个瘦小的身影,那个身影,正是自己的奶奶。奶奶告诉大家事情的前因后果:原来有人冒充红军故意放火,是红军冒险将自己救了出来。 寨老和村民们回到寨子后,惊奇地发现,很多没有被完全烧毁的屋子门口,都堆放着从火场里抢救出来的家具、粮食和农具等物品。大家惊奇不已,春娇告诉他们,这些都是红军做的。 郎固告诉大家,自己去寨子外找红军,想表达感谢。得知红军的大部队接下来准备去黎平县城。大家决定同去黎平县城当面感谢红军。 风尘仆仆的村民们,拿着自家的物资,来到一座小院门口,准备当面道谢。见红军正在开会,他们立刻安静下来,一直到深夜,会议才结束。

春娇小心翼翼地搀着郎固奶奶走进了伤兵所。只见床上躺着一位小战士,腿上缠满了厚厚的绷带,用木板固定着。这位小战士才十六岁,他为了掩护大家负了伤。小战士一直高烧不退,郎固奶奶坚持要他留下来,让全寨子的人一起照顾他。 院坝另一头,郎固穿着一身利落的短打,带领着十几名刚入伍的青年展示起侗族传统功夫,在场所有人纷纷叫好,郎固也向连长申请入伍。 这时,一阵急促、混乱的锣声传来,款脚神色慌张地告诉大家:“不……不好了!桥!桥!少寨的桥,被……被人毁了!” 院坝里的气氛变得凝重起来。就在大家忧心忡忡之际,郎固带头号召大家拿出自家门板,与战士们一起连夜架起一座“红军桥”。 天亮了,集结完毕的红军队伍整齐地站在路上,准备出发。道路两旁,站满了前来送行的乡亲,他们提着干粮和草鞋,眼中充满了不舍。郎固奶奶的手里,捧着用蜡染工艺做成的旗帜。就在这时,望拐也带着十几名青年前来申请入伍。 随着军号声响起,郎固、望拐和新兵们深深地看了一眼自己的亲人和家乡,然后毅然决然地转过身,汇入队伍之中,朝着远方前进……

九十余年后的当下,家伟跟美月手持红旗,走在少寨的新红军桥上。两人的目光在空中交汇,他们手中的两面旗帜,仿佛在这一刻真正地合二为一,共同构成了一段军民血脉相连的完整记忆。

侗戏《红军来到我家乡》以1934年冬红军抵达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这一事件为故事背景,讲述了当地各族群众逐步了解红军、加入红军的故事,生动诠释了“民族团结军民鱼水情”“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图/本报特约记者 朱 进 整理/本报记者 缪富霞 王宇逍

--> 2025-09-26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60101.html 1 《红军来到我家乡》剧情简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