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9月26日

弘扬家国情怀 传承民族文化

——侗戏《红军来到我家乡》演职人员谈创作感受

《红军来到我家乡》剧照

《红军来到我家乡》剧照

吴家佳 饰 春娇

吴慧 饰 郞固奶奶

杨正成 饰 郞固

□ 文/本报记者 王宇逍 缪富霞 图/本报特约记者 朱 进

9月26日,一部融合民族文化与红色文化的侗戏《红军来到我家乡》代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亮相贵州省第八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这部剧以1934年红军长征途经黎平为背景,以侗戏的形式,将各族群众从了解红军到主动参军、支持革命的故事串联起来,展现了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深厚情谊。剧中三位核心演员吴家佳、杨正成、吴慧接受记者采访,分享了角色塑造背后的努力,以及对这部剧深刻内涵的理解。

饰演侗族女孩春娇的吴家佳,是土生土长的侗族姑娘,此前还曾在贵州省第七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出演《侗寨琴声》的玉秀一角。谈及春娇这个角色,吴家佳介绍:“她勇敢、聪明伶俐,既有侗族姑娘的柔情,又有不一样的个性,在逐渐了解红军、认识到红军是人民的队伍后,选择积极支持革命工作。”

为了让这个角色的特质更加鲜明,吴家佳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研读红军经过黔东南的历史资料,拜访侗寨长者收集口述历史,还和其他演员一起重走红军在黎平的长征路,多次到少寨红军桥、黎平会议纪念馆等地采风。

“只有深入了解那段历史,才能理解春娇从疑虑到信任的心理转变。” 吴家佳说。

在角色塑造过程中,吴家佳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平衡传统侗戏表演程式与现代戏剧的要求。

“传统侗戏有固定的步法、唱腔和动作,比如‘八字步’,而现代戏剧更注重真实自然的情感表达。”为解决这一难题,她和导演团队反复探讨,最终确定在保留侗戏“八字步”和特色唱腔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戏剧的情感传递方式。

“侗戏里正角表演偏庄重严肃,但春娇需要展现从疑虑到信任、支持的情感变化,所以在导演指导下,我尝试在传统表演里加入更丰富的眼神和手势,反复练习,让角色更立体。”在吴家佳看来,《红军来到我家乡》不仅是一出剧目,更是民族文化与红色文化有机融合的创新尝试。“把红色故事融入进来,为侗戏注入了时代内涵,还能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关注这门传统艺术,是侗戏传承的一次有益探索。”吴家佳说。

与吴家佳一样热爱民族文化的,还有饰演郞固的杨正成。作为黔东南州黎平县侗族大歌艺术团的演员,杨正成与《红军来到我家乡》的缘分始于2023年——当时,杨正成作为这部剧最初版本的执行导演,还在剧中饰演连长一角,随团去广东省佛山市演出时收获了当地观众的好评。今年,黔东南州计划将剧目推送参加贵州省第八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他得以饰演郞固一角。

“郞固是个年轻有为、热情善良的青年,在村寨里很受乡亲喜爱。”杨正成介绍,从编导到演员,身份的转变也给他带来了一些新的体验:“要饰演好当时群众的神态风貌,就需要跳出当下的认知,让自己完全沉浸到历史情境里。”为了演好这场戏,他反复琢磨剧本细节,调整眼神和肢体语言,力求还原最真实的心理状态。

谈及对这部剧的看法,杨正成直言:“剧情节奏很舒服,演员演技在线,不管是春娇、望拐还是郎固奶奶,情绪感染力都很强,看的时候既会被喜剧桥段逗笑,也会被泪点打动。”

饰演郞固奶奶的吴慧,面临的是另一种角色挑战——她要塑造的是一位65岁双目失明、性格倔强的老人:“关键是得时刻注意眼神的状态,说话声音需要模仿老人,唱段也需要用老人低沉的嗓音,还要体现出音乐情感和人物性格,这对我来说难度很大。”吴慧说,虽然之前在团里也演过不少老人角色,但这次意义完全不同。

在吴慧眼中,郞固奶奶这个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她通过收留红军伤员,体现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主题,同时她的存在也平衡了剧目的历史厚重感和艺术感,让故事更贴近生活。”吴慧表示,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通过表演,在舞台上把黔东南州各族群众热情团结、淳朴善良的形象展现出来,让更多人认识到多彩的民族文化。

从传统侗戏的创新到红色历史的再现,从演员们的精心打磨到民族精神的传递,《红军来到我家乡》既是一次艺术的探索,也是一场文化的传承。这部剧保留了侗族大歌、琵琶伴奏等民族文化元素,又在剧本结构、舞台设计上贴合现代审美,正如几位演员所说:它不仅让侗戏在新时代焕发了生机,更让红军与各族群众的鱼水情得以延续。

--> 2025-09-26 ——侗戏《红军来到我家乡》演职人员谈创作感受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60100.html 1 弘扬家国情怀 传承民族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