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伟华 刘星辰
空间互构:规划引领与设施共建
2024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核心要义,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指明了方向。作为多民族聚居、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省份,贵州省深刻领会这一要求的时代内涵与重大意义,将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作为全省民族工作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贵州立足省情实际,在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创新实践,将宏观政策目标落细落实,为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积累了宝贵经验。
空间互嵌是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社会基础,是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重要前提。贵州省通过科学的规划布局与长期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深化提升“五个体系”建设,全力推动易地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确保各族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有序推动各民族人口和谐融居。在交通设施建设方面,贵州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交通网络的完善,促进了各民族人口大流动。贵州省坚持规划先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打破了地理空间局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硬支撑”。
文化互鉴:创新传承与互鉴共融
文化认同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要积极引导各民族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实现文化互嵌,就是要各民族在继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在文化互鉴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贵州省注重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之一。通过在全省范围内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营造社区公共文化空间,以此为依托积极举办民俗文化展演活动,鼓励庆祝传统民族节日,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多种方式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各族群众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文化展示与交流平台,各民族在交流互鉴中实现了文化交融。
经济互通:产业带动与依存互惠
经济互嵌是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内生性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各族群众只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才能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一方面,要推动民族地区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各族群众挖掘民族特色资源,打造特色产业,不断巩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物质基础。贵州省通过产业发展激活经济“引擎”,促进各民族的经济互嵌。近年来,贵州省民族特色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推动“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积极引进省外企业投资的同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除打造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外,还重点推进民族特色村寨“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台江“村BA”、榕江“村超”、凯里“村T”等“村字号”系列活动逐渐成为特色品牌,为贵州的经济繁荣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社会互助:以人为本与共建共享
社会互嵌是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重要体现,社会嵌入为各族群众团结互助提供了坚实保障。随着各民族互动交往的加深,以互嵌为特征的社会关系自然得以加强。各族群众之间的深层次社会嵌入,可以通过多向互助关系的建立来逐步实现。鼓励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发扬“主人翁意识”,是实现社会互助有效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建设各民族互嵌式社区方面,包括贵阳、安顺、毕节等在内的许多城市社区,通过“红石榴+”行动的推广与探索,积极创新社区民族工作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元共治模式。依托建立在社区服务中心的“红石榴之家”,社区邀请各族群众加入服务站,开展邻里纠纷调解、志愿服务等活动,并以此成立由各族群众共同组成的业主委员会、居民议事会等,坚持以人为本,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各民族社区共建共治,让各族群众在团结互助中增强归属感。
心理互认:服务融合与认同凝聚
心理互嵌是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内在保障,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环节。要推动各民族在社会交往中实现心理互嵌,引导各民族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夯实心理基础。贵州注重通过精细化服务,推动各族群众在心理层面不断拉近距离,实现情感相依,增强彼此间的认同。贵州省民宗委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双语宣讲活动和“推普兴乡”行动,帮助省内民族地区存在语言交流障碍的各族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切实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困难,促进各族群众更好地适应现代生产生活方式。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各族群众的语言交流能力,促进族际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回首贵州省的实践之路,可以看出,贵州通过基础设施支撑、新型城镇化带动、社区环境营造、产业发展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精细服务推进等措施,多举并进,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展望未来,贵州省仍需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建设,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为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贵州经验。
(作者分别系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