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 强 史 渊
2024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我们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2025年9月19日,贵州省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贵阳举行。大会强调要凝心聚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展现贵州新风采。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应在深化宣传教育、创新工作载体、净化网络空间等方面着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把各族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深化宣传教育,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根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共识是团结的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复兴的“纲”与“魂”。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面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覆盖所有群体,同时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
干部教育和党员教育体系。广大党员和各级干部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骨干力量和“关键少数”。要将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及中华民族发展史作为教育培训的必修课内容,不断提高各级干部做好民族工作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引导党员干部深刻理解“五个共同”的丰富内涵,带头增进“五个认同”,争做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的表率。
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从娃娃抓起,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大中小学教材体系与教学实践中,讲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历程,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讲好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共建家园的故事,引导青少年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植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做好社会宣传教育。依托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场馆,举办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展览展示活动。各级宣传、统战等工作部门应协同发力,利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重要时间节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促进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时,要创新运用文艺演出、影视创作、宣传演讲等活动载体,使各族群众在共享文化活动中加深情感联结,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创新工作载体,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走深走实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形式,是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关键举措,是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示范区、示范单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各族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深入开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活动,成为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有力支撑。要进一步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着力在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上下功夫,使创建过程成为汇聚力量、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的过程。
在深化内涵上求突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动创建工作从“形式联合”向“心灵契合”深化,从开展一般性联谊活动向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升级。要将创建活动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兴边富民行动等国家重大战略紧密结合,着力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丰富形式上出新招。积极搭建促进各民族沟通的文化桥梁,广泛开展民族节庆、文化交流、体育竞赛、旅游互动等活动,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要大胆探索新的创建类型,让更多单位和群众参与进来,带动形成全面覆盖、层层推进的创建格局。可以开展内容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比如“民族团结故事会”“各族青少年夏令营”等活动,把各族群众组织起来开展互动交流,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让创建活动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受益,不断扩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在创新方法上见实效。强调要与时俱进改进工作理念和手段,探索更多符合实际、贴近群众、富有成效的创建路径。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等,打造一批类型多样、各具特色、具有示范效应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特色街区。建立健全促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模式,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使各族群众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
守护清朗网络空间,共建美好精神家园
当下,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凝聚共识的重要平台。因此,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新技术、新业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故事,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在网络空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建强网络宣传主阵地。充分利用主流新闻网站及新媒体平台等,设置民族团结进步专题专栏,精心策划推出一批内容鲜活、形式新颖、感染力强的网络产品,如短视频、微动漫、H5、图解等,生动展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大好局面,及时宣传报道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激发网民的情感共鸣,在互联网上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要善于运用网络语言,适应传播趋势,提升正面宣传的传播率、阅读率、点赞率,营造各族群众“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画好网上网下同心圆。打造民族工作网络新平台,建设集政策宣传、文化交流、服务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络平台。依托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平台开设民族政策法规宣传专区,提升正面宣传的影响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各族群众需求的在线服务,有效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同时,鼓励和支持各族网民积极讲述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分享交往交流交融的感悟,汇聚网络空间守望相助的强大力量。推动线上线下创建活动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将网络空间的积极因素转化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动力。
提升网络治理效能。依法加强网络空间管理,健全网络舆情监测和应急处置机制,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维护清朗的网络空间。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和网民素养教育,倡导文明上网、理性表达,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让互联网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要始终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持续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不断深化宣传教育,创新工作载体,净化网络空间,持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共创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分别系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二级教授,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本文系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