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9月26日

花海映同心,黔南州长顺县神泉谷景区——

以旅为媒绘就各民族“三交”新图景

□ 本报记者 杜再江

秋天的神泉谷景区,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粉黛乱子草进入盛开期。粉黛花海远看如红色云雾,如梦如幻,游客在这里仿佛置身于粉色的童话世界。

神泉谷景区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威远社区永增村,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休闲娱乐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在这片9.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春桃花、夏荷花、秋粉黛、冬雏菊的诗意盎然,800米长的玻璃滑道漂流穿梭林间,2.5公里的长征红军步道镌刻红色记忆,萤火虫酒店、房车营地与书画院民宿错落分布。

作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这里不仅斩获“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等殊荣,更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融入旅游发展的每一个细节,让各族游客在赏景、体验、互动中拉近距离、增进认同,书写了以旅游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答卷。

红色润心:长征步道架起民族共情之桥

“这次终于踏上了‘长征’路,以前在课本中学习到长征的知识,令我非常感慨,我一定会珍惜现在的时光,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长顺县第四中学学生杨岚馨,在参与了学校组织的神泉谷景区“重走长征路”活动后如是说。

1935年4月10日,中央红军进入原广顺县和长寨县(今长顺县),经过境内的7个乡镇(街道)、112个自然村寨。沿途留下许多珍贵的红军标语和与各族群众鱼水情深的红色故事。

这条长征红军步道,是神泉谷赓续红色血脉、促进民族交融的“精神纽带”。

“神泉谷景区长征红军步道共计2.5公里,通过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标语,让各族游客在旅游的同时能够感受到红色文化精神,从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持续弘扬长征精神。”长顺县民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步道旁,“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红色标语牌,与“红军是工农的军队”“红军桥”等复刻旧址遥相呼应,将长征精神与民族团结的时代主题紧紧串联。

如今,景区将这些红色记忆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的旅游场景:步道沿线设置了多处红色场景雕塑,复原“红军与各族群众共饮乌麻河水”“布依妇女为红军缝补衣物”等历史画面;“红军驿站”里,各民族的老人手把手教游客编草鞋,非遗传承人演示红军干粮“炒面”的制作技艺,不同民族的游客围坐在一起,在一针一线、一揉一炒中感受当年的同心共济。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长征途中先辈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对学生来说是最生动的教育。”长顺县第四中学副校长吴昆表示,通过“重走长征路”,能在各族学生心中种下红色的种子,激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坚定信念,勇敢前行。

为让红色文化更好连接各族群众,景区还创新推出“红色+民族”融合体验;房车营地每月举办的活动,让不同民族的游客在这里深刻聆听长征的故事,让山谷的夜晚成为各民族交流的舞台。红色基因的浸润,让神泉谷不仅是旅游景区,更成为各族群众凝聚共识、同心同行的精神家园。

活动搭台:多元业态激活民族交融活力

“这个舞台让深山里的歌声传到了更远的地方,这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保护和传承。”不久前,游客王老先生在神泉谷景区观看了原创剧目《地戏风云》演出后激动地说道。该剧以长顺屯堡地戏为核心元素,深度融合传统军傩技艺与现代舞台美学,再现古战场豪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使地戏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在当代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期,2025黔南长顺第四届乡村戏剧节成为神泉谷景区的一场文化盛宴。该戏剧节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共推出了100余场戏剧演出:中央戏剧学院的学生们跨越山水带来经典剧目《风云儿女》,生动演绎了革命先辈们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央戏剧学院学子携手长顺县农民剧团成员共同演绎新创地戏《锤震四盟山》,该剧在维护屯堡地戏艺术精髓的前提下,勇于突破,巧妙融合现代元素与新颖艺术手法,为地戏的继承、创新及研究拓展了新的天地。“黔滇桂民族山歌大赛”唱响三省民族风情;“百村百戏”展现基层戏曲生态的蓬勃生机……通过不同方式,让更多人在这里喜欢上了戏剧。

将民族文化融入重大活动,依托中央戏剧学院帮扶,长顺县至今已举办四届乡村戏剧节。其间通过举办各民族民间文化体验活动,吸引全国各地游客游景区、赏民俗、品顺味,将旅游与民族文化相结合,通过活动促进各地区人民交流,也为长顺旅游带来更多的人气,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增速,同时也为各族群众的收入增加创造机会。据统计,今年戏剧节期间,长顺重点景区接待游客达21万人次,有效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和农特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增长。

“我们紧紧围绕旅游促‘三交’目标,突出增进共同性的方向和‘融’的鲜明导向,把神泉谷景区打造成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的平台、展示民族团结进步成就的窗口。”长顺县民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线路设计、展陈展示、讲解体验等方面深刻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国家形象,将民族团结标识与景区建设深度融合,不断完善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修改完善景区解说词,大力发展“民族节庆+旅游”“传统体育赛事+旅游”“红色文化+旅游”“研学+旅游”等旅游多元化业态,着力推动旅游产品和业态创新,为景区实现引流量、聚人气、促经济。

如今,神泉谷已入选“黔南大小环线精品旅游线路”,成为各族群众共享欢乐、共话团结的“欢乐港湾”。

通过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长顺县不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神泉谷景区年均接待游客量近50万人次,年均营收近1000万元。

在神泉谷景区的引领下,长顺县文旅融合实现了新发展。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275.46万人次,同比增长20.59%;游客人均花费1049.35元,同比增长2.04%,景区文旅体融合发展实现新飞跃,更好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品牌赋能:文化浸润厚植民族共荣根基

《锤震四盟山》是中央戏剧学院与长顺县深化校地合作的重要成果,依托中央戏剧学院帮扶,完成新编地戏《锤震四盟山》。通过师生与本地演员的深度交流,既提升了农民剧团的表演水平,也为中戏学子提供了深入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机会。这种“校地合作、互利共赢”的模式,探索出了一条高校艺术资源与地方非遗传承相结合的新路径。

青春版《风云儿女》话剧,是中央戏剧学院在经典红色IP基础上倾力改编创排的精品剧目。中央戏剧学院的学子们带着这部作品,在神泉谷景区旅发广场,为长顺人民带来一场视觉盛宴。此次《风云儿女》长顺之行,不仅为长顺人民带来了高水平的艺术体验,也是中戏以专业之力在长顺推动美育普及、传递精神力量的生动实践,更是为长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厚植家国情怀注入了中戏力量。

为让《地戏风云》获得更广泛的传播,长顺县精心选择演出平台:神泉谷景区作为当地热门旅游目的地,年均客流量大,既能让游客在欣赏山水风光的同时接触非遗文化,也为剧目带来“旅游+文化”的双重曝光。首演后,长顺县文旅局还计划将该剧纳入“长顺乡村戏剧节”常态化演出清单,并推动其走进乡镇、校园、社区开展巡演,同时通过短视频推介、文旅宣传手册植入等方式,让《地戏风云》从“一场演出”变成“一张文化名片”。

“《地戏风云》首演只是开始,我们计划通过持续扶持,让它成为代表长顺的文化符号。”长顺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为农民剧团提供资金、技术、场地等支持,推动《地戏风云》优化升级,并结合屯堡文化、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剧目周边衍生品、沉浸式体验项目。

将民族文化植入品牌建设,是神泉谷推动民族交融常态化的关键。景区以文化活动、非遗项目作为新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主题,组织枫香染、地戏面具传承人等参加培训,学习传承、发展非遗文化的新方式新方法。

在乡村戏剧节期间,长顺县组织优秀民族节目到各景区进行展演,既为各族群众的文化文艺作品提供交流机会,又为神泉谷等景区充实业态和产品。

以景区门票和新业态等作为戏剧节系列活动等文体赛事的比赛奖品,长顺县吸引参赛者及其家人朋友等更多群体到景区游玩,实现资源客源的互推互促,也为各民族相互了解、增进感情创造更多渠道。今年8月28日,神泉谷景区贵阳办事处正式成立,整合4家重点旅行社资源,联合全省超100家旅行社及门店共同引流,粉黛季力争接待5万人。

为丰富旅游产品,长顺县充分挖掘并注入文化内涵,在乡村戏剧节等活动中,将地戏、牵羊舞、布依山歌等民族表演送进景区、广场、户外营地等,增加各民族文化的曝光度,提高其知名度,寻求不同层面的支持和热爱。在游客的短视频和朋友圈中,各族群众在粉黛花海中欢笑的场景,成为民间流动的“民族团结风景线”。

“我们将通过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完善讲解内容、丰富展示展陈、举办主题展览等,让各族群众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熏陶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更加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建设团结和谐、美丽富裕的长顺营造良好氛围。”长顺县民宗局主要负责人说。

这片被神泉滋养、花海环绕的土地,正以旅游为笔,绘就“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画卷,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山水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 2025-09-26 花海映同心,黔南州长顺县神泉谷景区——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9983.html 1 以旅为媒绘就各民族“三交”新图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