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9月12日

匠心独运绘就“锦绣蓝图”

——对话民族歌舞剧《锦·蓝》总导演代安泽,编剧、导演韦启军

《锦·蓝》剧照

《锦·蓝》剧照

代安泽

韦启军

□ 本报记者 李 萍

针线穿梭间,一幅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时代精神的“锦蓝图”在舞台上徐徐展开,背后是民族文化的交融与新时代的回响。

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青山绿水间,原创民族歌舞剧《锦·蓝》在各个景区巡回上演。这部以“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建设为背景,以多位绣娘共绣一幅“锦蓝图”献礼大桥为主线的剧目,自今年7月首演以来,已“吸粉”无数,并收获了众多好评。近日,本报记者专访该剧总导演代安泽,编辑、导演韦启军,聆听创作背后的故事与思考。

记 者:《锦·蓝》的创作初衷是什么?

代安泽:创作初衷是希望通过舞台艺术,展现民族文化互嵌共生与融合发展的现代图景。因此,我们打造的不仅是一部民族歌舞剧,更是一幅“流动的民族画卷”——让传统非遗在现代舞台上焕发新生,体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黔西南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多元的民族文化,为《锦·蓝》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创作团队以绣娘为叙事切入点,借助“织锦”象征文化传承,以“世界第一高桥”寓意“连接”与“跨越”,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连通,更是文化、情感与精神层面的交融与共鸣。

记 者:《锦·蓝》从立项到上演耗时八个月,其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韦启军:“时间紧、任务重”是排练工作的常态,最大的挑战在于“民族文化的融合与表达”。由于演员大多是非专业人士,有教师、学生、文艺志愿者、民间艺人等。如何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把握各民族的音乐、舞蹈、刺绣技艺等,成为剧目顺利推进的关键之一。我们投入大量时间,通过台词背诵、角色讲解,以及对演员原有语言、动作习惯进行细致调整,逐步引导演员走进所饰演角色的内心世界。值得欣慰的是,由于剧本角色源于真实生活,就像演员现实生活中的身边人,他们在角色呈现上表现得比较自然。

此外,我们还邀请民族文化顾问全程指导,从动作到旋律,力求每一处细节都具有辨识度。

记 者:“桥”是该剧的主线,但剧中并未直接表现“建桥”工程,而是以“锦”喻“桥”,这一设计有何深意?剧中哪个段落最让观众感动?

代安泽:我们特意选择从“绣娘”的针线视角切入。因为“桥”的本质是连接,而织锦过程就像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通过细腻的情感叙事,表现出“桥”不仅是交通设施,更是文化沟通、情感联结的象征。

根据巡演反馈,最让观众感动的是“连心精神代代传”那段表演。“连心锦”是三代人情感与信仰的载体,我们通过一块锦缎,连接历史与当下,让现场观众感受到文化跨越时空传递的“温度”。当“手捧锦缎掌心暖”的歌声响起,很多观众都泪目了,那种深沉的情感共鸣最打动人心。

记 者:首轮巡演观众反响热烈,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反馈?您希望观众从这部剧中获得什么?

韦启军: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反馈是不一样的。许多年轻人评价说“没想到民族歌舞剧可以这么‘潮’”,而年长一些的观众则感动于剧中真实的情感细节和文化记忆。每一场表演谢幕时观众都久久不愿离开,持久的掌声和喝彩声,让所有演职人员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希望观众在观看演出后,获得的不仅是美的享受,还有对“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记 者:在艺术表现上,《锦·蓝》做了哪些创新尝试?该剧目对民族题材创作有何启示?

代安泽:我们追求“多维沉浸式体验”。舞台布景上运用纱幕投影、动态绣架、红光回忆场等技术手段,将非遗与现代视觉语言结合;舞台呈现设计上使用了“穿越”“替身”“闪回”等手法,让观众耳目一新;音乐上,原生态音乐与交响编曲对话,构建“古今交响”的声场层次;舞蹈上,则融合各民族的舞蹈动作,既保留特色,又充满现代张力。

《锦·蓝》的创编是一次文化实践,回应了“乡村振兴”“文化自信”“民族团结”的时代命题,通过“非遗+旅游”的叙事,让观众看到,民族文化可转化为发展资源的同时,一种新的美学体系也逐渐走向成熟——传统不是包袱,而是最深厚的创作源泉、最丰富的共创动力。这正是当下我们所要表达的“共同体美学”。

--> 2025-09-12 ——对话民族歌舞剧《锦·蓝》总导演代安泽,编剧、导演韦启军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9579.html 1 匠心独运绘就“锦绣蓝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