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9月12日

一针一线绣山河 锦绣蓝图绘同心

□ 本报记者 李 萍

即将于9月底正式通车运营的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是六枝至安龙高速公路的关键控制性工程,通过“桥上吸引游客、桥下带动产业”的发展思路,积极打造世界级桥旅融合示范区。

以此为背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打造了原创民族歌舞剧《锦·蓝》,以黔西南州各族“绣娘”为花江峡谷大桥共绣一幅“锦蓝图”为主线,将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加油文化”与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紧密结合,通过舞台艺术形式,生动展现黔西南州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现代图景。

一幅锦绣蓝图

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交通曾是长期制约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群山万壑间建造成3万余座桥梁,攻克多项关键建造技术,为世界桥梁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

“花江峡谷大桥是国家力量、集体智慧与科技进步的体现,更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纽带,其建设过程蕴含着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精神风貌。”总导演代安泽表示,“我们以‘绣娘织锦’为切入点,以‘锦’喻‘桥’,以‘绣’写‘心’,通过女性视角和情感叙事,呈现桥不仅是交通设施,更是文化和情感的联结。”

“为了让这一现实题材剧目更加生动、真实,我们深入花江峡谷大桥建设工地和周边村寨采风,与绣娘、银匠、歌师同吃同住;反复打磨剧本,力求情感真实、逻辑严谨;邀请民族文化顾问全程指导,确保每一个舞蹈动作、每一段音乐旋律都具有辨识度。”编剧刘咏虹介绍。

该剧采用双线叙事结构,明线以“绣”为媒,通过布依族绣娘“习秀”、苗族姑娘“黛朵”和彝族姑娘“阿唛”携手创作献礼刺绣的过程,展现多民族文化交融。暗线则以“桥”为喻,借花江峡谷大桥建设展现新时代发展。剧中巧妙穿插红军长征经过黔西南的红色记忆,形成历史与当下的时空对话。并通过第一书记“黔哥”这一角色形象,展现两代人在观念碰撞中达成共识,共绣“锦蓝图”的感人故事。

一场视听盛宴

自7月完成创编以来,《锦·蓝》已在黔西南州部分县(市)和景区累计巡演13场次,为当地群众和游客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

艺术来源于生活。该剧深入挖掘黔西南州民族文化,将布依族八音坐唱、苗族芦笙舞、彝族阿妹戚托等十多项非遗,与现代表演形式相结合。在音乐创作上,突破了传统民族音乐范式,融入现代音乐,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歌舞剧音乐风格;舞蹈编排方面,将民族舞蹈元素与织锦、绣带等相结合,创新舞蹈叙事语言;同时,还融入红色文化,使观众在领略民族文化魅力的同时,感悟红色精神,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

“我们坚持让舞蹈编导和音乐主创等参与剧本修改讨论,使歌舞更贴合戏剧结构、更符合剧目发展要求。”编剧、导演韦启军说。

“一针一线绣山河/落在百褶锦上向东流/彩云种下石榴红/颗颗籽粒化作九州/……同心共织山河锦绣哎。”演出中,各族演员身着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以动听的歌声、灵动的舞步、细致入微的表演,生动呈现了民族团结、家乡建设与文化传承等主题,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演出太震撼了!既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又有精彩的民族歌舞呈现,让我感受到了各族群众亲如一家的深厚情谊。”在峰林布依景区观看演出后,西安游客张娇龙激动地说。

深圳游客曹智霞观看后则在社交平台为演出“打call”,为黔西南文旅环境和服务点赞:“太感动了,这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种精神传承。”

一曲时代赞歌

近年来,黔西南州立足自身优势,深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创作出《手留余香》《离村前夜》等文艺作品,不断提升黔西南州的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

作为贵州省第八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参演剧目,《锦·蓝》通过艺术形式展现了黔西南州各族儿女在党的领导下,互帮互助、共同奋斗、共享现代化成果的生动场景,引导各族群众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们希望通过‘小绣品见证大时代’,突出民族团结这一核心主题,引发观众对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的思考。”编剧、监制马铭坦言,希望《锦·蓝》成为一部“有意义、有温度、有厚度”的民族叙事作品。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锦·蓝》不仅是一部现实题材的民族歌舞剧,更是一次文化实践和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赞歌。通过“非遗+旅游”“绣娘+大桥”等叙事方式,回应了“乡村振兴”“文化自信”“民族团结”等时代命题。

--> 2025-09-12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9578.html 1 一针一线绣山河 锦绣蓝图绘同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