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9月12日

多元融合 焕新传承

□ 本报评论员

文艺事业的繁荣,离不开用才华点燃舞台的艺术家。从贵州一个个生动的实践中,不难窥探出,当前,贵州文艺人才正在传承、开放、融合中,汲取养分,推动贵州文化事业行稳致远。

活态传承,让文化根脉成为人才培育的沃土。贵州文艺人才队伍建设的第一要义在于深植传统土壤,活化文化基因。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侗寨里,孩子们从学说话起就开始随母亲学唱侗歌,在幼儿园阶段,学校就设有侗歌班。“饭养身、歌养心”的背后,更是当地人都习以为常的生活实践。这种融入日常的文化传承方式,使文艺人才培育有了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开放互通,构建“引进来+走出去”的人才流动机制。贵州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呈现的是开放包容的人才生态。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发力,为文艺人才成长开辟广阔天地。贵州京剧院从全国选拔优秀人才,并送往文旅部“京剧青研班”等顶级平台深造。这种双向流动不仅提升了人才的专业水准,还拓宽了他们的艺术视野。

融合发展,在拥抱新时代中大放异彩。突破传统边界,实现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是贵州文艺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之一。当前,贵州文艺工作者正通过内容重构、形式创新、技术融合等形式,增强文艺作品的视觉表现力,提升传统艺术的感染力和观赏性。无论是用现代剧场语言呈现王阳明心学思想的《阳明悟道》,还是民族民间舞《嫁》等文艺作品,都离不开文艺人才对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发展。

没有优秀的人才,就没有精彩的舞台。当千千万万名文艺工作者在活态传承、开放互通、融合发展中,既扎根泥土,又仰望星空,定能以一部部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为贵州的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 2025-09-12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9576.html 1 多元融合 焕新传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