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9月12日

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

——贵州创新推进文艺人才队伍建设侧记

侗族大歌《大地回响,宝莲初绽》剧照

话剧《长安的荔枝》剧照

杂技剧《绮境》剧照

□ 本报记者 缪富霞

大地风采,黔声贵韵。8月以来,2025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精彩纷呈,文艺精品展演展示、文化艺术共建共享活动轮番上演。一次次掌声,一声声褒奖的背后,是贵州文艺人才的集体绽放。

黔山秀水间,贵州正不断培育出一批既扎根泥土又放眼世界的文艺人才。从京剧名角到侗歌传人,从乡村歌师到国际舞台,从传统非遗的活态传承到现代艺术的创新表达,在千千万万名文艺人才的薪火相传中,黔声贵韵不断在世界舞台中绽放异彩。

1文化根脉 永续流淌

8月22日,2025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一群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青年舞者,用精湛的表演将观众带回五百年前的贵州,在光影交织间,共同寻找阳明心学诞生的足迹。年轻的力量,是贵州文艺人才薪火相传的注脚。

镜头切回黔中大地,文化的传承从未间断,年轻的面孔正不断“挑起大梁”。

今年年初,动漫电影《哪吒2》的火爆出圈,成功让其“BGM”——来自贵州的侗族大歌成为热门话题。参与电影配乐的“舞乐蝉歌”乐团创始人杨想妮,一时间也因此开启了更为忙碌的生活:接受采访,准备商务邀约,还有乐团的日常运行,每一件工作互相交织,杨想妮忙得脚不沾地。

翻开这位“97后”侗族女孩的经历,看到的是一段关于文化传承的故事。

在贵州大学音乐学院学习期间,杨想妮通过专业声乐训练提升演唱技巧。毕业后的她,并没有选择留在城市,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回乡,寻歌。

“有些歌只有几位老人会唱,如果不及时记录,可能就逐渐消失了。”带着这样的担忧,杨想妮发起“寻歌计划”,深入苗乡侗寨拜访老歌师,记录下数十首濒临失传的古歌。

在侗寨,杨想妮开设公益课堂,用汉语和侗语进行“双语”教学,让孩子们不仅会唱歌,还能理解歌词里的故事。

在距离榕江县70多公里以外的从江县,从江生态文化社创始人杨光倩,也以自己的方式,做着与杨想妮类似的事情。

“以前总想着要出去,但当真正出去后,每每回到家乡,看到只剩下老人、小孩和妇女的村寨,心情都很复杂。”杨光倩表示,过去那些习以为常的吊脚楼、鼓楼等事物,其实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2015年,杨光倩辞去在城市的工作,和一群青年自发组织了本土公益团队——从江生态文化社,致力于保护生态环境及民族文化的完整性,扎根乡村推动回归自然的本土化艺术教育、文化传承发展工作。

此后,她一直游走在村寨之间,对接资源,传承文化,带动就业。2021年,六年时间内,该社的项目已覆盖黔东南州32个村寨和49所乡村学校。如今,团队拥有19个在地文化体验项目和110名绣娘。杨光倩在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让更多当地群众通过手中的技艺,实现家门口就业。

2院校筑基 培训赋能

“往日求理于身外万物之间,却少了一个心字。悟性自足,不假外求,心即理……”9月2日,新编历史京剧《阳明悟道》精彩上演。凝练的剧情、紧凑的节奏,以及大量民族元素的有机融入,让这部原创大剧既叫好又叫座。

“如何打造贵州艺术经典、创作推出贵州影视精品,关键在人。人才培养,是所有创作的基础。”贵州京剧院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在全国范围“百里挑一”引进优秀人才,请名师给予专业辅导和文化理论培养。同时,择优推荐人才进入文旅部“京剧青研班”、高级研修班等开展学习,参加全国大赛和高端平台展演,竭尽所能培养能在全国立得住的“贵州名角儿”。

该剧演职人员詹志凯、李威分别参与2025年文旅部京剧艺术表演人才提升计划、《京剧“希望之星”助推培养计划》等专业培训。

翻开贵州文艺人才培养的画卷,开门育才、校企联动,都是浓墨重彩的部分。

“我们一直注重人才培养,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等方式,不断增强演职人员的业务能力。”贵州省民族歌舞团副团长田旭介绍,一路走来,省民族歌舞团始终持续探索多元化培育路径,为演职人员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成长支持。

在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省戏剧创作中心),“艺术人才高级研修培养计划”和基层编导人才持续性培养工程正在实施,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培养模式,提升艺术人才创作水平和专业素养。

全省各地学校也成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黔东南州黎平县,各个村寨都建有侗族大歌传唱阵地,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从小接受侗族大歌的熏陶。虽然该县仅有236人被命名为侗族大歌传承人,但当你走进村寨,会发现唱侗族大歌是当地群众的日常。

“我们学院坚持把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互相融合,将铃铛舞、芦笙舞等纳入教学,开发了蜡染、刺绣等体验课程。”六盘水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党委书记介绍,学院不仅在课程设置上注重文艺人才培养,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馆、文旅部门等有关单位组织的活动,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真本领。

贵州京剧院自探索“戏曲进校园”以来,已培训在校教师1000多人次,青年京剧演员戏曲进课堂教学1000多课时,进校园演出200多场,取得了“一教十,十教百,百教千”的教学成果。

院校筑基,培训赋能,共同孕育出贵州文艺人才成长的深厚土壤。

3黔山秀水 扬帆出海

贵州文艺人才正以创新、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

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之际,来自榕江县三宝侗寨的“舞乐蝉歌”乐团带着侗族大歌走进埃及,无伴奏的多声部和声惊艳开罗观众。

澳大利亚时间7月7日晚,在2000余名观众的热烈掌声中,贵州艺术工作者在悉尼歌剧院震撼奏响“多彩贵州·风行天下”国潮交响音乐会。

米兰时装周的T台上,一件件以贵州苗绣为灵感的高定礼服惊艳国际时尚圈。

……

放眼望去,贵州正通过举办推广周、推介会、文艺展演等国际文化品牌活动形式,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向世界展示文化魅力,推动文艺人才在一次又一次的国际舞台绽放中,汲取营养。

贵州文艺人才的成长之路,是一条开放融合之路。文艺作品闪耀全球,得益于贵州文艺工作者深谙文化的生命之道,不断探索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

“挖掘文化元素是根本,加以改编创新才是‘走出去’的关键。”在田旭看来,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既要扎根贵州的文化土壤,又不能一味地照搬原生态,还要通过舞蹈改编、歌曲融合等进行新的创编展示。唯有如此,文艺作品才能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文艺人才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自建团以来,省民族歌舞团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他们走遍黔山秀水,赴二十多个省区市演出,出访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将贵州多彩文化艺术真诚地呈现给世界。

2023年,省民族歌舞团创作的土家族民族民间舞《嫁》入选第十四届全国舞蹈展演,舞蹈《那山·那水·那人家》入围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终评。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文艺人才对民族民间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硕果。

贵州文化演艺产业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走出去”,贵州在全球演艺市场中积累了良好口碑,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牌效应。同时,持续不断地引入国外优秀剧目和演出团队,也让海外演出团队看到多彩贵州的文化底蕴。

随着一批批兼具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的文艺人才茁壮成长,贵州的文化艺术之花,将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 2025-09-12 ——贵州创新推进文艺人才队伍建设侧记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9575.html 1 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