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9月12日

扎根乡土 面向时代

□ 本报评论员

2016年,首届艺术节在贵阳启幕时,只是剧场里的“一场演出”,如今,它已走过乡村田野,迈向世界,以自信之姿,讲述着“贵州故事”。从艺术节发展路径中可以清晰看到:文化传承与发展,既需深植乡土,也要勇敢地拥抱当下、走向世界。

多彩的文化土壤,是艺术节得以生生不息的根基。贵州作为多民族共生共荣的“文化千岛”,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侗族大歌的空灵、苗绣的繁复、蜡染的质朴,都是千年岁月积淀的珍宝。但艺术节并未将它们当作静止的遗产,而是注重其与当代人情感的连接。

纵观历届艺术节的本土展演剧目,从拉开首届艺术节大幕的舞剧《天蝉地傩》、话剧《此心光明》、黔剧《湄水长歌》,到民族歌剧《弄染之光》、音乐剧《平箫玉笛》等,取材都来自贵州这片土地,真实且丰富。文化只有与人的生活相关,才能传递出真实温度。

而创新,则是让传统得以延续的关键能力。艺术节的成功,不在于简单陈列老手艺和老曲调,而在于持续寻找新的表达。从新编历史京剧《阳明悟道》中采用京剧现代戏的做法与西洋管弦乐队合作,到音乐剧《平箫玉笛》中用剧中剧的方式讲述非遗传承,这些尝试与创新表达,让剧目叫好又叫座的同时,也推动着文化的传承发展。

回望艺术节走过的十年,最珍贵的或许不是某一场爆满的演出或某一个获奖的作品,而是展示了一种文化成长范式:扎根土地、面向时代,文化才能穿越时间、跨越边界,真正活在当下、走向未来。

--> 2025-09-12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9574.html 1 扎根乡土 面向时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