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文静
九月,暑气渐退,秋风送爽,而贵州的文化舞台却格外“热络”。舞剧《王阳明》叩问心学、京剧《天眼》演绎科学坚守、话剧《长安的荔枝》牵引千里之外的文化共鸣……一台台来自全国各地的精彩剧目,正在多彩贵州大地上轮番上演,气氛热烈。
8月22日,随着侗族大歌空灵且神秘的吟唱声,为期一个月的2025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以下简称“艺术节”)精彩继续。自2016年举办以来,艺术节已步入第十个年头,它从城市剧场出发,一步步走进景区、乡村、田野,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
今年,艺术节以“大地风采 黔声贵韵”为主题,继续推动艺术精品“落地生根”,坚持艺术精品实体化、剧场演出精品化、文化活动社会化,繁荣发展多彩贵州文化,扩大贵州文化影响。
十年之旅 黔韵华章
夜幕垂下,灯光渐暗。空灵的侗族大歌悠然响起,身着盛装的演员们以多声部交错的和声,模拟溪水潺潺、鸟鸣山幽……这是2025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一场文化交织的盛会就此启幕。
从京剧《天眼》、话剧《再见徽因》《长安的荔枝》,到民乐《山海狂想》、越剧《枫叶如花》,本届艺术节延续以往的“精彩”,精选省内外剧目,好戏连连。其间还举办贵州斗舞会活动秋季专场、长顺戏剧节、贵州省艺术(音乐)创作人才高级研修班等群众文化活动,广受省内外观众好评。
“这些年通过艺术节,我看到了许多曾经一票难求的省外精品,也欣赏到越来越多贵州本土院团自创的优秀剧目。”作为一个戏曲迷,贵阳市民雷敏早已把看艺术节列入年度计划。
回望艺术节的来路,恰是贵州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首届举办至今,已成为推动多彩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平台之一。
2016年,舞剧《天蝉地傩》拉开首届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的大幕。在这一年中,观众既欣赏到舞剧《仓央嘉措》、话剧《谁主沉浮》等省外优秀剧目,也一睹花灯剧《盐道》、舞剧《索玛花开》等省内剧作的风采。
一年后,黔浙两地合作话剧《此心光明》登台,黔剧《湄水长歌》、花灯戏《云上红梅》等本土剧目也纷纷亮相,既收获观众热烈反响,也斩获多项大奖。
2018年,艺术节迎来30多部国内外精品。《弄染之光》《黔韵华章》代表贵州发声,《李白》《西关小姐》甚至国外经典剧目《泰坦尼克号》也齐聚黔地……此后,艺术节持续出新,好戏不断。
“当年火热的舞剧《李白》居然在家门口看到,真的是很惊喜,从此便一直关注艺术节的动向。”回忆当年在贵州省国际会议中心剧场内看剧的情景,贵阳市民黄怡记忆犹新。让她感到欣喜的是,除了家门口看好戏的便利,还看到了贵州文艺创作水平的提升,“作为贵州人,很自豪。”
十年走来,艺术节不仅拓宽了观众的视野,更见证了贵州本土院团创作能力和人才队伍的不断成长。一批批扎根时代、艺术精湛、制作扎实、深受群众喜爱的舞台作品从这里走出,展现出贵州文艺创作蓬勃向上的生动态势。
拓展融合 赋能文旅
8月23日,“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2025黔南长顺第四届乡村戏剧节”启幕,“半城山水半城戏,一谷神泉一谷梦”的主题贯穿始终。
从乡戏巡游的烟火气,到经典剧目的厚重感,再到科技光影的未来感……在本届乡村戏剧节,长顺化身为没有边界的天然剧场,上演了超过100场戏剧演出,相关话题网络全平台曝光量突破4000多万次,吸引全国21万游客奔赴而来。
剧目展演、游客奔赴,纵观艺术节的发展历程,它不仅是艺术的舞台,更是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2016年,首届艺术节以“演、展、论、训、赛”为主要形式,推出系列文化艺术活动。其中,首届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非遗展示篇周末聚启动,标志着周周有主题、县县有精彩的非遗文化周末聚拉开了序幕。
此后,“非遗周末聚”活动声名在外、越叫越响,逐步成为展现贵州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足迹遍及9个市(州)。如今,这一品牌活动不仅系统展示了贵州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成果,还有效带动了贵州旅游发展。
2019年,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艺术节进一步拓展至旅游景区驻场演出。艺术节期间,省直院团在省内景区(景点)驻场演出100场以上,推动演艺业和旅游业深度融合,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增强了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2023年,艺术节再次“升级”,举办15项配套活动。“多彩贵州 别有洞听”首届溶洞音乐周、璀璨乌江寨·非遗嘉年华、中国·台江苗族姊妹节、第十八届“多彩校园·闪亮青春”全省校园文化活动等接连不断,持续引流。
可以看到,在历届艺术节中,通过探索创新,进一步拓展了文旅融合的可能性,也赋能了贵州文旅发展。今年,艺术节继续推出贵州斗舞会活动秋季专场、长顺戏剧节、“两岸一家亲 黔台绘精彩”书画展(开幕式)、《跟着歌声走贵州》文旅推荐巡演音乐会黔西南专场等群众文化活动,持续拓展文化服务的广度与深度。
一路走来,艺术节已发展成为连接文化与旅游、保护与传播、艺术与产业的重要枢纽,持续为贵州文旅融合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充沛活力。
文化为舟 步履不停
在2025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的开幕式上,“舞乐蝉歌”乐团带来的侗族大歌悠扬响起。这支乐团刚在今年6月受邀前往埃及,参加庆祝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活动。他们演唱的《宝莲盛开》《心心相印》等曲目,既保留了侗族传统音乐的纯粹,也融入了现代的诠释,让非遗在国际舞台上焕发新声。
不仅如此,“舞乐蝉歌”还为电影《哪吒2》完成配乐,使侗族大歌借助银幕走向全球,让更多观众感受到这份来自贵州山水的音乐魅力。
和侗族大歌一样,艺术节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而“走出去”才能真正扩大影响力。一路走来,贵州不断加强与全国和世界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推广周、推介会、文艺展演等有影响力的国际文化品牌活动,向世界展示多彩文化的独特魅力。
与此同时,贵州以“文旅融合”破题,构建旅游推介+文艺展演+非遗市集“三位一体”的出海生态,构建文化艺术出海“贵州方程式”,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化输出路径。将黄果树瀑布、荔波喀斯特等世界级景观之美,融入民族歌舞诗《多彩贵州风》;将贵州非遗元素融入大型歌舞诗《多彩和鸣》,让全世界的朋友在剧场感受贵州多彩风韵。
从新编黔剧《秦娘美》亮相第79届阿维尼翁戏剧节,到《多彩贵州风》《大国酒魂》等多部贵州文艺作品在多国开展巡演,贵州剧目始终践行“走出去”,这些演出不仅赢得了国际市场的关注,也建立了稳定的海外“朋友圈”,提升贵州文化在国际舞台的传播力。
不仅“走出去”,自2016年艺术节举办以来,通过持续不断地引入国外优秀剧目和演出团队,许多国际级的文化演艺项目被“请进来”。这不仅丰富了贵州的文化市场,还拓宽了贵州文化艺术创作视野。一批艺术家从艺术节中汲取养分,创作出时代风貌与审美价值统一的优秀作品,多彩贵州艺术节,犹如一座港湾,护航“贵州故事”扬帆出海。
“将继续加大对外合作力度,探索更多跨文化的艺术合作形式,推动更多优质演艺项目在国际舞台上落地生根。”贵州文化演艺产业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十年来,艺术节从城市剧场的灯光下起步,走过村寨、乡野与山水之间。如今,站在新的起点,贵州这片多民族共生共荣的“文化千岛”,以文化为舟,践行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愿景,走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