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9月12日

以治理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以惠水县“房长管家”治理模式为例

□ 陶俊文

基层治理创新是新时代推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摆金镇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创新实施“房长管家”治理模式,系统整合文化认同、民主协商和现代治理机制,不仅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也为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该模式通过文化根脉的延续、民主规则的构建以及治理结构的现代化转型,实现了社区和谐与民族团结的双重目标,为新时代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创新贡献了宝贵经验。

以文化认同凝聚集体共识

“房长管家”治理模式即通过推选有威信、懂管理的“房长”与“管家”,构建一套基层协商治理体系。该模式有效利用情感资本与文化认同,将民族内在凝聚力转化为治理共识,增强群众的归属感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文化内核和精神动力。这一实践表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基础,也是创新基层治理的重要切入点。基于这一模式的启示,从文化认同入手凝聚集体共识,需着力推进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深入挖掘与整合传统组织资源,构建情感治理共同体。要系统梳理民族地区的传统社会结构,识别其中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力的民间组织形态,通过民主推举、公众认可的方式产生治理骨干,建立基于信任与认同的治理单元。同时,要注重传统治理资源的现代转化,在保留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治理理念和方法,增强治理的情感温度和社会接受度,形成既有文化温度又有治理效能的共同体架构。

系统开展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促进中华民族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的深度融合。要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文化传习体系,组织面向不同年龄层的文化教育活动,在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有机融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内容。通过举办民族节庆、文化展览、艺术展演等活动,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引导其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深化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

建立常态化、包容性集体议事机制,推动共识内化与集体行动。要搭建形式多样、灵活开放的议事平台,完善议事规则和程序,保障不同群体的表达权和参与权。通过定期召开村民会议、家房议事会、民主协商会等形式,引导群众共同参与规则制定、事务协商和公共决策,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凝聚共识,并将共识转化为村规民约、行为规范等制度成果。同时,要建立共识落实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议定事项得到有效执行,实现文化认同与治理实践的良性互动和相互强化。

以民主协商推动移风易俗

“房长管家”治理模式以民主协商为核心机制,通过建立“议——定——管”闭环流程和轮值管理制度,引导村民共同商议、制定并执行村寨规范,有效遏制高额彩礼、铺张浪费等陋习,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这一过程不仅重塑了基层公共规则,也增强了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从行为层面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该模式的实践表明,民主协商是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的有效途径。借鉴这一模式的经验,以民主协商有效推动移风易俗,应当重点健全以下三个方面机制。

构建完整规范的协商决策流程,形成“收集议题——民主讨论——形成公约——监督执行”的治理闭环。要建立常态化的问题征集和议题形成机制,通过入户走访、群众建议、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广泛收集群众关心的移风易俗建议。在此基础上,建立固定议事平台和灵活议事形式,保障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群众的广泛参与,确保公共议题通过充分协商达成共识。共识形成后,要及时将其转化为制度规范,明确行为准则和奖惩措施,并通过公示、宣传等方式提高知晓度,实现软性约束与硬性规范相结合。

推行轮值参与和责任共担机制,扩大群众治理参与。要打破传统治理中的固定角色模式,通过设立轮值岗位、开放治理角色、建立责任清单等方式,让更多群众有机会实际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新风倡导和规约监督。建立系统的培训和支持体系,提升参与者的协商能力和治理水平,在实践中培养其公共精神、责任意识和法治观念。同时,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在移风易俗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形成示范效应,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运用情感治理与关系调解方式,提升规约执行效力与社区和谐度。充分发挥文化凝聚人心的强大力量,依托传统的治理方式和文化资本,开展形式多样的劝导、教育和调解工作。要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在处理违规行为时注重方式方法,在维护规则严肃性的同时体现社区温度,增强群众对移风易俗的内在认同感并自觉遵从。同时,要建立纠纷预警和快速响应机制,对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干预,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矛盾,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

以现代理念创新治理模式

“房长管家”治理模式在保留文化认同和情感治理优势的同时,增强了治理的规范性、效率性和包容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组织基础。这一实践表明,传统治理模式的现代转型是创新基层治理的必然要求。系统推动传统治理模式的现代转型,需全面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

构建融合传统结构与现代治理要求的组织体系。要在深入调研和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对传统组织形态进行科学评估和改造,保留其文化凝聚和情感治理的优势功能,同时嵌入民主决策、监督制衡、依法治理等现代机制。明确各级治理单位的权责边界与协作关系,建立信息共享和协同联动机制,形成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文化认同与治理效能协同提升的治理结构。同时,要加强对治理骨干的培训和管理,提升其现代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确保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转。

建立清晰高效的分层处理与联动处置机制。要根据事务性质、影响范围和处理难度,建立科学的分级分类处理标准,合理划分治理层级和职责权限。要完善“小事自主解决、大事民主协商、难事上级支持”的运作规则,明确各层级的处置流程和时限要求,提高问题处理的效率和效果。同时,要强化各级治理单元之间的协调配合与信息互通,建立定期会商和应急联动机制,确保问题及时响应、矛盾就地化解、风险协同管控,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治理网络。

推动治理方式的数字化与专业化转型。要系统构建基层“智慧治理”新范式,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集民情汇集、线上协商、事务办理、监督反馈于一体的数字化治理平台,实现治理过程的实时化、精准化和可视化,切实提升响应速度与服务效能。同时,应建立健全权责清晰、程序规范、运行高效的现代治理制度体系,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在法治素养、数字应用、公共服务、矛盾调解等方面的系统培训和能力建设,推动治理主体由“经验型”向“专业型”转变,治理方式由“传统化”向“精细化”升级。

(作者单位:中共惠水县委党校)

--> 2025-09-12 ——以惠水县“房长管家”治理模式为例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9570.html 1 以治理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