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9月12日

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民族工作良好氛围的三重向度

□ 马伟华 王诗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民族工作的良好氛围。”这一论断既是对新时代民族工作重要性的强调,也为社会各界指明了努力方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工作已不再是某个部门的专属事务,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与实践。如何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民族工作氛围,成为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议题。

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机制保障

纵观近年来的民族工作实践,政府的作用始终不可或缺。顶层设计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了方向和制度保障。例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不仅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写进了发展规划,还通过地方试点、典型示范,把纸面上的政策文本,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践。

在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已经深入到村寨、学校和社区。走进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可以看到“民族团结示范村”的牌子挂在村口,村子里每年都会举办多民族联谊晚会。孩子们在校本课程里,学习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社区活动中也常有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的体育赛事以及歌舞表演。这些细节恰恰说明,政府主导是通过一件件实事,把民族团结植入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与此同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改善,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贵州的“村超”和“村BA”就是很好的例子。修通公路、改善球场设施,不仅便利了群众出行,也让各族群众能够在同一片球场上拼搏,在同一个看台上加油。政府的全力支持,最终转化为群众的积极参与,民族团结在这种共乐共荣的氛围中自然生长。

政府引领的同时,不能忽视先进典型人物的作用。在每一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总能看到来自基层的普通人。有的教师扎根民族地区几十年;有的医务人员把健康送到了大山深处。这种精神激励与制度保障相结合的方式,为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民族工作的良好氛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营造良好氛围

民族工作的根基在社会,成效在群众。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民族工作的良好氛围,离不开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只有当民族团结成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为,民族工作的良好氛围才会深厚持久。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社区已经是多民族聚居的重要场域。走进贵阳的一些社区,就会发现各族群众之间互相串门,节庆时一起贴春联、包粽子、唱山歌,日子在热闹中愈发有家的味道。在这种生活氛围中,民族团结更加具象化,是提高社区凝聚力的重要合剂。

教育在氛围塑造尤为重要。学校教育通过民族团结课程、特色社团活动等,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例如,学校定期举办“民族文化日”,孩子们穿上民族服饰,参加演唱侗族大歌、学跳锅庄舞等文艺表演。对于他们来说,民族团结是课堂、操场上实实在在的快乐经历。

文化活动在营造民族团结氛围中同样发挥了独特作用。在黔东南州的“村晚”活动上,各族群众同台歌舞,歌声和舞影之间,大家很自然地拉近了距离。这种情感共鸣,正是民族团结的生动体现。从更深层来看,良好氛围的营造关键在于价值观的内化。当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成为人们自然而然的行为准则时,民族团结就在各族群众的心中。

积极向“智”求质

当下,网络已经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新阵地。短视频、直播、网络课程等形式,使民族团结进步的传播更加直观、生动。在抖音或快手上,常能刷到来自贵州、云南、西藏、新疆等地的民族文化短视频。侗族大歌的视频动辄百万播放量,苗绣的制作过程也被拍成手工教程,吸引了大量年轻粉丝。网络的力量让民族文化实现了破圈,也让民族团结的理念更加可感可亲。

大数据的运用,则让处理民族工作变得更加精准、高效。利用大数据分析各族群众的兴趣爱好,可以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量身定制内容。例如,针对年轻群体,可以用动漫和游戏讲述民族团结故事;面对中老年群体,则应多采用短视频和线上讲座的形式宣传民族团结。

数字化还在文化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贵州建成多个数字博物馆,把传统村落、非遗技艺搬到了线上,让更多人足不出户就能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网络与大数据不仅拓展了民族工作的操作空间,还创新了教育方式和治理理念。积极利用数字化工具,能为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民族工作的良好氛围,提供全新的可能。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需要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加强。无论是在乡村小院的歌声里,还是在城市社区的笑声中;无论是在新媒体平台的互动中,还是在大数据的分析中,民族团结都应成为一种常态、一种氛围。只有这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被大力宣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才能走得更加稳健有力。

(作者系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 2025-09-12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9569.html 1 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民族工作良好氛围的三重向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