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9月12日

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选择

□ 董 强 刘 雪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省份,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将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协同推进,既有助于让民族特色焕发新的光彩,又有助于推动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长河中,各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今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上,文化软实力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话语权、规则制定权的关键因素。在这样的形势下,要在世界上有所作为,首先要坚定并增强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永远是全体中华儿女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所系。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传承和弘扬的。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时代命题。中华文化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一体,是各族群众共同传承和弘扬的精神基因。增强文化自信,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就要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要牢牢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定文化自信。

增进文化认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广袤辽阔的中华大地为各民族文化的交织接触提供了物质基础,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提供了延续纽带,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为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汇聚提供了社会依托。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

历史充分证明,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必须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增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2022年盛夏,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盘村“六月六吃新节”举行的乡村篮球赛经网络报道后火爆“出圈”,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村BA”,而后在台盘村决出全国总冠军,标志着“村BA”从“地方赛”变身“全国赛”。2023年盛夏,榕江县举办的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又称“村超”。“村超”之火被点燃,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足球热浪”。从台江的“村BA”火爆“出圈”到榕江的“村超”火遍全网,“两江村赛”已从本地区群众自娱自乐的文体活动发展成全国各地各民族共享共乐的体育盛会,这无疑是有效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生动诠释。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顺应历史趋势和时代要求,大力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就是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精神所在和文化自信源泉。

推动文化振兴,助力民族地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民族地区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将工作重心转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来,加快改善乡村整体面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以传承弘扬民族文化赋能新时代乡村振兴,对于推动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准确把握“管肚子”与“管脑子”的关系。民族地区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吊脚楼、古寨、非遗乐器、侗族大歌、蜡染工艺,这些民族的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民族文化是乡村的根脉所在,是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构建特色发展路径的珍贵资源。传承好利用好民族文化,首要的就是深入挖掘其价值,做好保护大文章。充分挖掘彰显农耕文化、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同时深度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来。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发掘民族文化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激发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内在动力的重要抓手。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繁荣多元民族文化,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和推进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分别系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二级教授,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博士研究生。)

--> 2025-09-12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9568.html 1 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选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