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杜再江
“夜宿星空下,晨起彩云间。”这是许多游客夜宿平塘“天空之桥”附近的民宿时,最为青睐的体验。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喀斯特峰丛间,332米高的平塘特大桥主塔刺破云雾,如银色巨柱般托举着2315米长的桥面横跨峡谷,将“千沟万壑”的阻隔化作通途。
这座被称作“天空之桥”的超级工程,不仅以世界最高钢筋混凝土桥塔的纪录镌刻着中国桥梁的实力,更以“桥旅融合”为纽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每一寸建设肌理——从桥塔设计里的布依族文化元素,到红石榴步道上的56个民族同心,再到产业链中的各民族共富,它用一座桥的故事,书写着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篇章。
桥融民族之美:将“共同体”理念具象化
初秋时节,从服务区观景台上望向平塘特大桥,三座蓝色钻石形桥塔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形似少数民族服装“裙摆”的桥塔与主梁、拉索相互结合,便形成了富有动感的“小蛮腰”桥梁造型。如果将塔桥和缆索看作一个整体,则犹如三位载歌载舞的少女。
事实上,平塘特大桥的“美”,从来不只是建筑形态的惊艳,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当桥梁设计师将目光投向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时,布依族的文化符号便自然而然地融入了钢筋混凝土的“骨骼”之中。
平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居住着汉、布依、毛南等民族,有着底蕴深厚、绚烂多姿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如今,中华文化符号与视觉形象的设计创新,已成为延续文化根脉、凝聚民族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平塘县的布依族人自古以来偏爱蓝色的服装和白色的图案,祖传的技艺——枫香染被誉为‘布依族不需出土的文物’,蓝布白花、蓝白大桥,这就是平塘特大桥色彩灵感的来源。”据平塘特大桥负责设计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视觉设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无形桥梁,平塘特大桥的设计,将“共同体”理念具象化,使多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成为情感共鸣的催化剂,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归属感。
在平塘,每逢节庆,身着蜡染长裙的布依族姑娘在田埂间起舞,裙摆划出的优美弧线,被设计师定格为桥塔的轮廓。桥身则是布依族传统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颜色,这种取自天然染料的色彩,与周边的绿水青山形成和谐呼应,既避免了工业建筑的生硬感,又让民族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景观。
作为平塘特大桥的建设负责人,每每提起这座大桥,贵州路桥集团总工程师钟荣炼都非常自豪。
“一座座跨越天堑的桥梁,不仅融入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成为贵州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蕴藏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更融入一代又一代交通人的血脉。”钟荣炼表示,桥梁建设大跨越,助推交通大提升,万桥飞架,大道纵横,不仅是交通人的骄傲,更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标志,织起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高速平原。
如今,平塘大桥已成为“中国桥梁看贵州”的标志性符号,先后斩获第38届“古斯塔夫斯・林德撒尔奖”、国际桥梁及结构协会“杰出基础设施奖”等国际大奖。当国内外游客来到桥上,看到桥塔设计里的民族元素时,无不赞叹中国桥梁建设中“以人为本、尊重文化”的理念。这座桥,用建筑语言向世界讲述着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各民族的文化不是孤立的“碎片”,而是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元素。
桥兴共富之路:桥旅融合激活民族地区发展新动能
“既可以在观景台一览大桥的雄伟壮观,又能在博物馆感受中国桥梁建设的奇迹,真是不枉此行。”来自上海的游客李香平如是说。
平塘特大桥的价值,远不止于“通行”——它以“桥梁+服务区+景区”的融合模式,为民族地区打开了一扇“致富门”。
据“天空之桥”服务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天空之桥”服务区建筑围绕“星际时空”理念进行设计,以畅游星空和近观平塘特大桥为主题,打造集休闲、娱乐、科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贵州首个旅游目的地型服务区,实现了“桥梁+服务区+景区”全景区化融合,内部业态包括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天空之桥嘉遇酒店、桥梁科普馆、公路传承馆、乡村振兴直营店、房车营地等设施,能满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多个旅游场景需要。2020年4月,被交通运输部列为“交旅融合”服务区示范项目,是贵州省首个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高速公路服务区。
为了让“桥旅经济”持续发力,项目团队还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探索“假日经济+夜经济”的叠加模式。服务区内着力打造的临崖观景酒店、观星露营地、桥梁博物馆、主题餐厅、民族手工艺品体验店等综合旅游设施,有效丰富了旅游的新业态,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贵州在我的印象里就是属于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很有层次的一个地方,所以希望能拿镜头去记录它。我听说一句话‘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贵州’,非常感慨中国的建筑师能有这样的技术,可以把这样两座大山连接起来,为贵州各族群众造福。”北京游客张欣艺感慨万千。
服务区的运营,直接带动了周边村寨的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之初,开发单位就确立了“建一座桥、串一路景、兴一方产业、富一域百姓”的目标,不仅修建了服务区至黔南州平塘县平里河村的连接道路,还与当地政府合作,构建了“景区+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景区不仅丰富了游玩项目和业态,提升了服务接待,还与周边的景区,包括‘天眼’‘天坑’等天字号IP形成联动。”“天空之桥”服务区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程晓东介绍。
位于“天空之桥”下的平里河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民族村寨,过去因交通不便,村里的枇杷、百香果等特色农产品只能靠当地群众肩挑背扛运到县城销售,不仅损耗大,价格也被压得很低。2023年8月,平里河村与平罗高速“天空之桥”观光服务区签订精品水果代售协议,以订单农业模式集中销售,将平里河村的水果送上了南来北往游客的手掌心。服务区内设立的农特产品销售点,更成为村民果蔬直通广阔市场的“桥头堡”。
村民罗朝品在外漂泊打工二十余载,2021年嗅到家乡产业振兴的春风,果断回归。他通过经营枇杷与蔬菜种植,年收入稳稳跃过15万元门槛,实打实超越了昔日打工的收获。村民杨胜容则专注耕耘8亩田地,西瓜、黄瓜、辣椒轮番登场,去年收入也高达16万元。
“天空之桥”服务区带来的辐射效应,远不止平里河村。借助“天空之桥”,平塘找到了发展新支点。以“交通+旅游”为航向,“天空之桥”集房车营地休闲娱乐、桥梁科普等多功能为一体,成为贵州“快旅、慢游”交旅融合的新地标。贵州还与广西合作成立“天”字号旅游联盟,整合旅游资源,共同打造现象级文化旅游项目和爆款产品。“天空之桥”服务区自2020年10月建成投运以来,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超400万人次。
如今,黔南州平塘县将“天空之桥”与大国重器“中国天眼”、地质奇观“平塘天坑”等旅游资源抱团引客留客,富民效应明显,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024年,平塘县游客接待量达678.0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3.08亿元,游客人均花费达1077.81元。
桥连同心之途:红石榴步道上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
沿着“天空之桥”服务区的观景台往下走,一条蜿蜒的步道串联起峡谷风光,这便是当地干部群众口中的“红石榴步道”。步道两侧,56棵石榴树枝繁叶茂,每棵树上都悬挂着一块铭牌,上面印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等宣传标语,以及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等介绍。
“红石榴步道是我们打造的‘流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堂’。” 黔南州平塘县民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条步道由县有关部门与贵州省公路开发集团联合建设,全长1.2公里,之所以以“红石榴”命名,既取“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象征意义,也寓意着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日子越过越红火。步道的设计同样融入了民族元素——路面铺设的石板上,刻有贵州世居民族的图腾符号;沿途的休息亭,采用了吊脚楼的建筑风格;甚至步道旁的垃圾桶,都做成了布依族蜡染纹样的造型。
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沿着步道漫步,在欣赏峡谷风光的同时,了解民族团结的故事。前不久,来自湖南的游客李女士带着孩子在步道上参观,当孩子指着石榴树上的宣传牌问“为什么要种56棵石榴树”时,李女士结合宣传牌上的介绍,给孩子讲解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含义。“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特别好,孩子不仅看到了漂亮的桥,还学到了民族团结的知识。”李女士说。
对于当地各族群众而言,红石榴步道更是“家门口的民族团结舞台”。每逢“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六月六”等重要节点,黔南州都会在各类景区举办相关活动,各族群众齐聚一堂,唱山歌、跳民族舞、展示特色产品。特别是“六月六”期间,当地的各族群众与外来游客一起,在步道上表演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等节目,大家手拉手跳着民族舞蹈,场面热闹非凡。
如今,“天空之桥”景区已成为黔南州平塘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走在步道上,既能看到“天空之桥”的雄姿,也能感受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浓厚氛围——这里有请教蜡染技艺的游客,有各族孩子一起在步道旁的草地上玩耍,有各族商户联合推出的“民族团结套餐”……正如步道尽头的石刻所写:“一桥连山海,同心向未来。”
站在平塘“天空之桥”的观景台上,远眺群山环抱中的桥梁,它不仅是一座交通枢纽,更是一座“民族团结桥”“共同富裕桥”“民族复兴桥”,它让各民族在共同建设中凝聚共识,在共同发展中共享成果,在深度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认同。如同一条条纽带,将分散的村寨串联起来,将各族群众的梦想连接起来,在贵州大地上编织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