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杜再江
以“汇全球佳酿 促开放合作”为主题的第十四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日前在贵阳举行。
作为连续四年入驻“中国名酒馆”的贵州雄正酒业,这次不仅端出非遗酱香酒,更以“文化使者”的身份,让“酱香酒本来的味道”在“一带一路”的新叙事里飘香。
“我们尤其看重的是文化输出,借助酒博会把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出去,以此彰显贵州酱酒的文化价值。”第五批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仡佬族酿酒技艺传承人、贵州雄正酒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雄正酒业”)创始人张再彬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走进酒博会2号馆,雄正酒业展位的布置把仡佬族酿酒技艺的关键节点“草本制曲、煮酒祭祀”做成可看、可品、可触摸的场景。由非遗传承人张再彬亲酿调制的雄正酱香酒,被定义为“酱香酒本来的味道”,从选粮到勾调,每一步都有来路、有讲究。
“这一瓶酱酒,成为仡佬族与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作为贵州省仡佬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再彬著有《仡佬族历史脉络与文化成就》一书。在偌大的酒博会展馆里,将自己的著作与酒品一起在现场展出,张再彬是其中的“另类”。
事实上,在白酒行业,张再彬带领下的雄正酒业始终将社会责任担当放在了重要位置。支持贵州省仡佬学会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研学活动、积极推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支持仡佬族服饰展示暨研讨会、投身乡村振兴等,以实际行动为社会建设助力。
雄正酒业通过“非遗+科创”双轮驱动,把文化传承做成可复制、可延续的产业实践。在仁怀茅台镇7.5平方公里核心小产区布局生产与储能,自建数万亩有机高粱基地,从源头稳住风味与品质;与贵州理工学院合作开展草本制曲微生物专项研究,为传统秘方注入现代科学支撑。
这种“守正+创新”的路径,既保证了“本来的味道”不变,也为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打开了通道,带动产区就业与产业链升级,让传统非遗在当代市场中活起来、传下去。
9月10日,“一带一路”地市贸促会走进中亚推介会在雄正酒业总部举行,与会的丝路合作伙伴走进仡佬族酒文化博物馆与酿酒技艺传习馆,从原料到古法工序逐一体验。在随后的经贸座谈会上,雄正酒业被视为连接中国与中亚商贸往来、文化互鉴的优质载体。
在本届酒博会“一带一路”系列活动的大框架下,雄正酒业的实践成为“文化先行、经贸跟进”的生动样本:以酒为媒,把技艺、故事与合作机会一同带到丝路沿线,促成从“卖产品”到“卖文化、卖生活方式”的跃迁。
从茅台镇的曲房到贵阳的展馆,再到丝路沿线的会客厅,雄正酒业以非遗为“魂”、以品质为“骨”、以开放为“翼”,把“酱香酒本来的味道”变成可分享的中国味道、世界语言。在这场“酒博会+‘一带一路’”的合奏里,雄正酒业不仅是参展商,更是文化传播者与责任践行者,让世界听见中国白酒的历史回声,也看见它的当代活力与未来潜力。
今年以来,雄正酒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销售连续三年实现年均30%以上的增长,订单量持续提升、市场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尤其华东、华南区域市场表现突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不断得到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