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瑞欣
清晨的阳光洒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连绵的梯田上,远处的寨子里,绣娘们手中的绣针穿梭不停,绣布上的纹样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这些源自苗绣、水族马尾绣的刺绣深受千里之外的顾客的欢迎,已被预订一空。
作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近年来以数字赋能为抓手,推动产业升级、经济提速,助力传统手工艺从业者成为乡村振兴的“数字先锋”、技术红利的分享者和时代创新的参与者。
数字存档,让古老纹样“活”在当下
从贵阳市区驱车不到一小时,便抵达金华镇翁贡村三友坡。一座由老屋改建的“手上记忆博物馆”伫立于乡间。推门而入,只见蜡染布匹悬挂半空,绣片在灯光下泛着细腻光泽,6500余件民族手工艺品正无声诉说着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记忆。
“这件是苗族服饰上的涡纹绣片,那件水族马尾绣背带上的纹样叫‘石榴百子’……”身着靛蓝染衣的馆长王小梅对展品如数家珍。随着馆内藏品日益丰富,她逐渐意识到:“实物会老化,记忆会模糊,可以依据数字化让文化‘活’下去。”
于是,王小梅产生了建立系统性数字纹样档案的构想。对黔南地区蜡染、刺绣纹样进行高清采集、数字化存储与文化释义标注,搭建非遗作品线上数据库,并向全球学者、设计师开放共享……
目前,王小梅正牵头申报省级非遗数字档案项目,计划用3至5年建成系统性的贵州民族纹样数据库。
数字营销,“指尖经济”助力就业创业
一根银丝,一缕绣线,能编织出怎样的锦绣人生?贵州瑞银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玄用十年时间给出了答案。
徐玄创立“瑞银鸟”品牌,积极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建立基地,组织手工艺人进行专业化生产,直接或间接带动超3000人就业,其中女性占比80%。
徐玄积极引入数字技术,从设计、生产到营销,全面赋能传统工艺。在设计端,组建设计师团队,引入数字化建模与虚拟打样技术,使产品研发周期缩短至少50%。在销售端,利用数字营销平台,成立新媒体团队,探索线上多元化渠道。
如今,“瑞银鸟”已从一家小店发展为拥有17家线下门店和3个线上旗舰店的品牌企业,成为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样本。“我们将继续借助数字力量,让非遗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助力更多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谈及未来,徐玄信心满满。
政策支持,在“云端”守护文化根脉
王小梅、徐玄的成功不仅源于个人努力,更得益于贵州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时代机遇。
近年来,贵州省以数字技术为引擎、政策协同为支撑,持续推动传统手工艺从业者在数字经济领域实现就业创业和全面发展。通过多层次政策支持和创新实践,贵州逐步建立起数字赋能发展的系统模式,成果显著。随着数字中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传统手工艺从业者正抓住技术变革的红利,在文化传承、产业创新与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如今,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温度融入贵州的乡村肌理。在传统与现代、技艺与经济、个体与群体之间,搭建起一座座坚实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