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占楠楠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丰富法治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所倡导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法规范与礼规范分别调整的治理模式,在调适个体思想情感、规范个体行为举止、柔化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方面,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将其有机融入青少年法治教育全过程,对于培养具有坚定法治信仰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具有深远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赋能青少年法治教育具有三重核心价值。其深厚的文化根基,如“未雨绸缪、预防在前”的治理理念、“以和为贵、息诉止讼”的司法理念、“重义轻利、义在利前”的文化基因,能强化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认同与内在理解;其丰富的实践载体、典型案例能以具象化、情境化的方式提升法治教育的趣味性与故事性,增强对青少年的普法教育效果;其强调“礼法结合”的伦理内核所蕴含的诚信、责任、公德等品质,有助于塑造青少年德法兼修的健全人格,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当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入青少年法治教育,还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一是教育资源挖掘不够充分,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治理理念、制度理念与伦理内核的阐释不够深入,导致教育资源不足;二是师资力量欠缺,教师等群体相关系统知识有待进一步完善、转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浸润式”教育模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方面,应深化理论阐释与资源开发,通过专项课题系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治理理念、历史脉络、典型人物与案例,并深入挖掘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通的核心精髓,研发高质量青少年读本等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优化课程体系,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分学段构建阶梯式法治教育框架,并鼓励依托地方特色资源开发“一校一品”校本课程。同时,必须强化师资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内容融入各学段教师培训必修模块,着力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与教学转化能力。同时,要健全协同机制,在普法及教育发展规划中明确任务要求,建立由相关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动的工作平台,以高效统筹教育资源、提升青少年法治教育效能。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的法治观念具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理念,将其融入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全过程,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筑牢思想根基。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