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9月09日

渝黔两地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 徐毅文 邹纾璟

糖酒产业(涵盖蔗糖、果酒、酱香型白酒及关联食品)是重庆市、贵州省的优势产业之一,通过联合打造“渝黔糖酒文化节”,不仅可以推动两地协同发展、优势互补,还能加快推动贵州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同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注入新动能。

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下渝黔两地联合打造糖酒文化节具有以下合作基础与战略意义。

一是资源互补优势显著、错位发展共赢。产业与市场优势方面,重庆市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是中央支持建设的西部金融中心和5个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具备庞大的消费市场。重庆市拥有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国际物流大通道,能够高效连接东南亚、欧洲等国际市场,为“黔货出山”“酱酒出海”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重庆市在食品加工、包装印刷、冷链物流等领域具备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能够为糖酒产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能够为贵州省糖酒产品提供高质量的包装设计和生产服务,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产业资源优势方面,贵州省拥有以遵义市为核心产区的酱香型白酒产业,刺梨果酒、米酒等特色产品也具有独特的市场价值。贵州省的甘蔗、刺梨、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为糖酒产业提供了优质的原料基础。贵州的糖酒产业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早在2006年,茅台酒酿造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糖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协同发展方面,重庆市可以重点发展糖酒产品的加工、包装、销售和物流环节,利用其产业配套能力和市场优势,提升糖酒产品的附加值。贵州省则可以聚焦原料种植、酿造工艺提升和绿色加工园区建设,打造“中国西南糖酒原料基地”,为重庆市提供优质的糖酒产品原料。

二是多重战略和政策机遇叠加。国家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渝黔糖酒产业“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物流支撑。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两地糖酒产品可以高效连接东南亚、欧洲等国际市场,拓展销售渠道。国家在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等。渝黔两地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政策,加大对糖酒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同时,重庆市是中央赋能建设的五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之一,具有强大的消费引领能力和市场辐射能力。通过联合打造“渝黔糖酒文化节”,可以进一步提升重庆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消费者。2024年,重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渝世界500强企业达319家,国际友好交流城市达110个,累计在渝设立领事机构14家。贵州省作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与重庆市的政策协同效应显著。两地可以通过政策协同,形成“生产在贵州、消费在成渝、流通在全球”的产业链布局。

渝黔合作可以通过“双核驱动”形成多方共赢,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实力。两地在糖酒产业上的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还可以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提供“渝黔合作样板”。例如,渝黔两地可以在糖酒产业上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定期召开产业合作会议,共同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推动糖酒产业的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两地的优势,形成互补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目前,渝黔两地联合打造糖酒文化节还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

产业链协同有待加强。一方面,贵州省的糖酒产业以初级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例如,贵州的甘蔗种植面积较大,但大部分用于生产初级糖产品,深加工产品如糖果、巧克力等较少。在果酒和白酒领域,虽然贵州省拥有优质的产品,但在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方面相对薄弱,缺乏高附加值的品牌产品。贵州省的糖酒产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种植、加工、品牌、销售等环节之间衔接有待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重庆市的糖酒消费市场庞大,但本地糖酒产品供应不足,主要依赖外部输入,贵州的糖酒产品虽然质量优良,但在重庆市场的占有率较低,导致产品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目前渝黔两地尚未形成“种植——加工——品牌——销售”的一体化产业链条,糖酒产业的协同发展受到限制。两地在产业政策、标准规范、市场准入等方面存在差异,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市场风险,导致品牌规划和市场推广统一性不足,两地的糖酒企业合作机制有待完善,品牌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对于以上现实挑战,可从以下几条路径进行破解。

第一,打造“渝黔糖酒文化节”品牌。联合强化渝黔两地糖酒文化品牌建设,设计统一标识,举办区域性糖酒品鉴大会,完善文旅融合创新机制,开发“糖酒文化研学路线”,策划“糖酒+非遗”“糖酒+山地旅游”主题活动等,吸引国际游客。具体来说,可构建统一品牌,打造品牌形象。如组建渝黔两地文旅、糖酒行业专家及设计团队,开展标识设计工作,融合渝黔两地糖酒特色元素(重庆高粱酒、贵州茅台酒的文化符号,两地糖业传统纹样等)与地域文化标识(重庆火锅、贵州苗绣元素等),形成统一且具辨识度的 “渝黔糖酒文化节” 标识;同步设计品牌主视觉海报、宣传手册、周边产品(定制酒瓶、文化帆布袋、酒瓶冰箱贴等),确保品牌形象在两地统一传播。

第二,推动贵州省糖酒产业与重庆市消费升级双向赋能。首先是创新消费场景,即在重庆市核心商圈、文化街区等设立“黔货糖酒旗舰店”,推出“渝黔糖酒消费季”等主题活动;联合开发“糖酒+火锅”“糖酒+文创”跨界产品,如刺梨果酒火锅底料;优化物流体系建设,可开通渝黔两地糖酒冷链专线,利用中欧班列将黔渝糖酒产品出口至东盟、欧洲市场。同时,可每年固定在渝黔两地轮流举办品鉴大会,选址优先考虑两地的核心糖酒产地或文旅热门地;邀请两地知名糖酒企业参展,设置企业展区、品鉴体验区、工艺展示区;引入国际品酒师、糖品专家担任评委,开展糖酒品质评选活动,评选 “渝黔十大优质糖酒产品”,提升活动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开通线上直播通道,邀请国际美食博主、旅游达人实时直播品鉴过程,扩大国际影响力。

第三,强化糖酒产业生态保护与绿色转型。制定糖酒产业绿色标准,组建由两地农业农村、工信、生态环境部门,行业协会专家,龙头企业技术骨干等组成的绿色标准制定小组,明确标准覆盖范围——原料种植的有机种植规范、加工环节的低碳技术指标、包装材料环保要求等。参考国家有机产品标准、低碳工厂评价标准,结合渝黔两地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渝黔糖酒产业绿色发展标准,通过两地官方渠道发布并严格执行,要求两地糖酒企业近年内逐步达标。在贵州省重点推广有机种植、低碳加工技术,在重庆市推动包装材料环保化,共建“无废糖酒产业链”;生态价值转化试点,在贵州省探索“糖酒产业碳汇交易”,鼓励企业通过生态修复抵扣碳排放;政策保障与机制创新,可成立渝黔两地糖酒文化产业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由两地相关部门牵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将糖酒文化节纳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论坛”配套活动,提升国际知名度。

第四,创新合作机制,实现“以糖酒为媒、促产业兴城”。借鉴粤港澳大湾区“会展+金融”模式,充分用好重庆市“国际消费中心”“西部金融中心”等定位,设立渝黔糖酒产业基金,支持与之相关的中小品牌企业孵化及创新技术,对标“大湾区品牌出海”,渝黔联手设立“一带一路”糖酒展区,吸引东南亚、欧洲商客。由渝黔两地文旅部门联合成立展区运营中心,配备多语言服务团队,为商客提供咨询、翻译、采购对接等服务。搭建展区线上平台,开发 “渝黔糖酒出海”小程序或App,支持3D产品展示、在线洽谈、跨境支付等功能,实现 “线下展区+线上平台” 双线运营,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联合打造高水平、国际化的“渝黔糖酒文化节”,是渝黔两地落实深化区域协同、高水平开放的战略抓手,是推动优势互补、构建现代化糖酒产业体系的关键举措。

【作者单位:茅台学院;本文系贵州省202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贵州赤水河流域酿酒工艺传承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1GZQN30)、茅台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课题《贵州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困境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myzsk2023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2025-09-09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9413.html 1 渝黔两地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