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路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坚定文化自信、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着力点。各高校应积极响应时代号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深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
一、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特色课程体系
开发校本课程,深挖地域文化资源。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将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素材,增强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注重挖掘地域文化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围绕典型人物编写校本教材,讲述其爱国情怀、道德操守和奋斗历程,引导学生汲取精神力量。同时,将传统技艺、民俗活动引入课程,通过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体验制作过程,培养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民俗活动如庙会、龙舟赛等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其中,可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创新教学方法,激活课堂活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能发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的作用。教师可通过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在讲解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时,提出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提高思维和表达能力。此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平台等,丰富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通过播放视频、音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利用在线课程、学习社区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和交流机会,促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二、打造“沉浸式”实践育人模式
建设文化场馆,强化环境育人。文化场馆是承载和展示传统文化的关键载体,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高校应积极建设各类文化场馆,营造沉浸式文化环境。场馆可通过实物展示、场景复原等方式直观地呈现传统文化。高校依托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场所开展实景教学,如利用历史遗迹开展特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特定文化氛围中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
开展社会实践,促进知行合一。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实现知行合一的关键途径。高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基层活动使学生提高专业技能,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增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同时,引导、鼓励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乡村振兴、地方发展等现实问题结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和谐观念等为乡村建设出谋划策,在实践中体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服务社会中焕发生机与活力。
三、发挥数字化转型优势
建设线上资源平台。在数字化时代,建设线上资源平台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集学习、交流、展示于一体的线上平台。借助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创新形式,运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创设沉浸式学习环境,使抽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直观可感,增强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此外,整合文献资料、影像资料、学术研究成果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立线上资源库,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和研究,拓宽学习渠道和视野。
创新新媒体传播方式。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传播提供新机遇。高校应积极创新新媒体传播方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素材制作短视频、动画、漫画等内容,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现其内涵和价值。结合当下热点话题和学生兴趣点,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建立官方账号,定期发布相关内容,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反馈,不断优化传播内容和方式。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双师型”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是思政教育的实施者,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思政教育效果。高校应注重培养具备扎实的思政教育理论功底,又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通过开展专门的培训课程、学术讲座、教学研讨等活动,提升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使其能够将相关元素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中。鼓励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如文化调研、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培育特色文化品牌,增强思政教育影响力。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和地域文化特色,打造特色化的教育品牌,以品牌建设为引领,增强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深入挖掘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提炼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将学校的校训、校史、典型人物事迹等融入思政教育中,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品牌。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通过特色文化品牌的培育和推广,让学生在参与文化品牌建设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