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 莉 袁观良
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成为衡量社会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首次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比例达到95%”等目标。这一政策转向标志着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从“被动干预”转向“主动培育”的新阶段。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前移,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面临一些挑战。学生心理问题呈现低龄化、隐蔽化、复杂化特征,一些尚未达到临床诊断标准的心理行为异常,往往因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识别能力不足而被忽视,最终可能发展为精神疾病。此类现象的成因,既有神经发育等内在因素,也有教育生态失衡等外部压力。例如,在重庆谢家湾学校的实践中,通过保障学生“每天2小时运动、10小时睡眠”,不仅学业成绩A级率达95%,更塑造出身心健康、思辨能力强的群体素质。这一案例说明,倡导健康生活、优化评价体系,是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治本之策。
《行动计划》提出“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理念,即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的协同模式,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新路径。一是体育赋能,科学运动能有效缓解心理压力。增加体育课时、提升运动成绩在评价中的权重,可显著增强学生心理韧性。二是美育融合,例如北京市第二中学开发“艺术+心理”课程体系,通过音乐、绘画等艺术载体,帮助学生实现情绪表达与自我整合。这种将美育深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为情绪管理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三是劳动育心,例如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将种植、手工等劳动实践纳入心理课程,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培养责任感与成就感,有效提升了自我效能感。
在提升各学段课程的连续性和动态衔接方面,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开展的“情绪管理”同课异构实践提供了实践范本:小学阶段以《我的情绪小怪兽》绘本课为载体,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儿童识别基础情绪;初中阶段设计《嗨,情绪》课程,引导学生觉察青春期复合情绪变化;高中阶段以“乘风破浪的我们”为主题,将高考压力具象化为自然气象,强化情绪调控训练;大学阶段则引入情绪ABC理论,结合AI情绪识别技术深化认知。这种遵循阶梯式课程设计,实现了从情绪认知到理论应用的有机衔接。
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维联动”。家庭层面需提升教育认知,通过向家长学校普及发展心理学知识,加强处理亲子关系的能力培养;学校层面应建立“一生一案”跟踪机制,按标准配备心理辅导室,开齐心理健康课程;社会层面可借鉴香港经验,由专业机构组建线上支援队,主动接触边缘青少年;同时推动卫健、教育、网信等部门数据共享,建立“全时段、多平台、一站式”服务模式。
“健康中国”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本质是教育价值观的重塑。推进心理健康服务从“以诊疗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需要引导多元主体形成合力。唯有将心理健康融入教育生态的每个环节,才能真正培育出“珍视生命、热爱生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新时代青少年——这既是健康中国的根本所在,更是民族未来的希望所系。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师范学院;本文系湖北中小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课题资助《健康中国视域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多模态干预》(编号2023HBSZB15)、湖北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JGYJS20232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