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9月09日

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进路

□ 李运昊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同侵略者顽强斗争十四载,孕育和铸就了以“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为基本内涵的东北抗联精神。这一精神蕴含着深刻的德育价值,是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精神力量。同时,其也是重要的思政教育资源,将其有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对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传承革命文化基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更新教学内容,提升思政课教学吸引力

东北抗联精神蕴含深厚的历史底蕴,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实现从理论教学到史论融合的教学模式转变,能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推动东北抗联精神与各类高校思政课有机结合,挖掘其教育价值。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引入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环境中开展武装斗争的历史叙事,呈现杨靖宇、赵一曼等抗日英雄的事迹,通过具象化历史实证,强化学生对中国抗战正义性、进步性、人民性的认知。

立足各学科特性,有针对性地融入东北抗联精神的价值意蕴,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向纵深发展。如在经济类课程中,结合政治经济学分析并揭示抗日战争背后的深层逻辑。

高校应根据本校办学实际,开设公共选修课。如开设《东北抗联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专题选修课,讲述东北抗日联军将士如何与反法西斯力量协同合作,展现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作出的贡献。

二、创新数字化载体,推动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

在新媒体技术深度应用的现代教育生态中,数字化转型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把握数字化转型机遇,是推动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关键路径。

构建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与评价机制,夯实数字化教学基础。强化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专项培训,以新型教学技术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系统挖掘和合理利用音视频、文献、档案等资源以丰富课程内容。同时,深化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改革,将数字化教学成效纳入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将科技发展成果与教学活动深度融合。积极引入前沿技术,构建沉浸式教学场景,实现理论知识的具象化表达;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行为数据,以动态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建立跨校联动教学协同机制。构建“课程思政”数智平台,整合各高校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优质教学资源,鼓励思政课教师跨校协作,借鉴多元教学范式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思政教育浸润力

校园文化以其润物无声的独特优势,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育人职责。要打造校园文化生态,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各环节,持续为学生输送思想养分。

在物质文化建设层面,要营造浓厚氛围。高校可建设东北抗联精神文化长廊,在特定空间中系统串联东北抗日联军的发展历程,并将东北抗联精神有机融入校园公共空间场景。

在精神文化建设层面,要常态化开展主题活动。以学生宣讲团、东北抗联精神主题文艺作品展等为活动载体,深化“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科研过程中以东北抗日联军将士为榜样,不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与乐于奉献、不惧艰难的优良品格。

在制度文化建设层面,构建长效性保障机制。依托制度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将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常态化任务清单,持续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的浸润力。

四、推进社会实践活动,提升思政育人有效性

为进一步发挥东北抗联精神的育人作用,高校思政教育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展教育边界,让学生在实践场景中,深入解构其精神内核、体悟时代内涵,进而完成从精神认知到行为转化的育人闭环。

深化实地研学实践。高校可在组织开展“重走东北抗联路”等主题活动时,带领师生前往东北抗联博物馆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研学,实地探访抗联将士生活战斗遗址,通过沉浸式场景体验深化对东北抗联精神的认知感悟。

强化榜样示范引领。联合相关部门搭建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参与东北抗日联军将士及其亲属的慰问、访谈活动,聆听英雄事迹,在深入互动中汲取精神养分,传承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2021年,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东北抗联精神被纳入其中。这是对艰苦卓绝的十四年东北抗战的充分肯定,更是对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高度重视。

作为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东北抗联精神始终激励中华儿女在民族复兴征程中奋勇向前。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当代青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高校在思政教育中,更需传承弘扬东北抗联精神,通过系统化教育引导,以更新的教学内容提高吸引力、以数字化载体推动资源共享、以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思政教育浸润力、以实践活动提升育人实效,不断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其责任感,让青年一代在精神传承中,真正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25-09-09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9408.html 1 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进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