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 娟 程 军
北海银行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金融事业发展的缩影。我们党在带领中国人民从艰难困苦走向胜利的历史进程中,红色金融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北海银行作为红色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史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金融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艰辛历程,也展现了金融工作者在极端困难条件下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成立于1938年的北海银行,历经漫长的奋斗历程,留存了珍贵的历史遗存和文物史料,这些文化资源不仅是金融行业从业者前辈智慧和精神的结晶,更是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活教材”。目前,北海银行历史资源丰富多样,涵盖了博物馆、纪念馆、旧址以及档案文献等多个方面。
博物馆与纪念馆。如位于山东省临沂市临沂大学校内的山东革命根据地北海银行博物馆、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蒙革命纪念馆内的北海银行纪念馆、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红嫂纪念馆内的沂蒙红色金融展馆等。
历史遗址与旧址。如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依汶镇大梨峪村的北海银行总行及印钞厂旧址、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的北海银行鲁南印钞厂旧址、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富国村的北海银行渤海印钞厂旧址等。
档案文献与口述历史。如山东省及临沂市档案馆、图书馆,其中保存了大量北海银行相关档案资料与历史出版物。许多老一辈的金融工作者或他们的后代也提供了大量关于北海银行红色金融文化的口述或回忆资料。
以上资源为红色金融文化育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实践平台。尽管北海银行红色金融文化资源丰富,具有育人价值,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关于北海银行红色金融文化的研究多为个案分析、专题研究或地方史料整理,系统性、专业性研究仍显薄弱,尚未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
课程体系建设有待完善。当前高校红色金融课程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覆盖面有限等短板,部分地方院校开设的相关课程多为选修课或通识课,内容零散,缺乏系统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课程深度与专业性不足。
人才队伍有待扩充。目前从事红色金融研究的专业人员数量有限,且多为兼职研究人员,同时,红色金融文化研究尚未成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主流研究方向,导致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不健全。
依托北海银行历史资源的红色金融文化育人路径主要有以下方面:
通过“时间线、专业线、故事线、人物线”的融合,全面展现北海银行红色金融文化的历史脉络与精神内涵,增强红色金融文化育人的深度与广度。时间线方面,围绕北海银行1938年创建至1949年更名为“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的演变过程,展示其金融职能转型与发展历程;专业方面,详解北海银行的业务制度、防伪措施、风险管理等专业内容;故事线方面,以“千里运金”“朝阳洞坚守”等事迹,展现北海银行的奉献精神;人物线方面,聚焦张玉田、辛葭舟与薛暮桥等多位典型人物,讲述他们在北海银行发展中的重要贡献。
通过“三力提升”强化育人手段。内化“知识力”,将红色金融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开设“红色金融文化微课堂”,利用短视频、图文推送等形式,激发师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临沂大学已开设《红色金融:北海银行史》等课程,提升“课程思政”的生动性与实效性;增强“实践力”,组织学生开展“现场式”教育实践活动,走进北海银行旧址、博物馆和展馆,实地感受红色金融历史,培养红色金融讲解员,组建志愿讲解团,将红色金融文化送进社区、中小学、企业、乡村,增强劳动教育与社会责任感,例如山东大学建设“薛暮桥班”研学基地、临沂大学开展暑期“三下乡”调研团等项目,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突出“传播力”,运用新媒体平台制作红色金融主题视频、图文作品,扩大传播覆盖面,增强传播的趣味性与互动性,组织“红色金融进万家”活动,通过“家常话”“小故事”“零距离”等讲解方式,将红色文化送到群众心中。可通过选拔兼具专业性与亲和力的宣讲员组建“多元宣讲团”,吸纳红色金融文化研究学者、金融机构员工、社区志愿者、思政课教师、红色金融文化讲解员等,确保相关史实的准确性,结合实际工作解读红色金融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人们的体验感和代入感;确保既能“讲得准”,又能“听得懂”群众的反馈。
建设多元化教育平台,提升育人质效。通过召开相关学术会议,如“山东革命根据地史学术研讨会”深入探讨革命金融与根据地建设;打造研究平台,依托山东历史学会北海银行专委会等机构,成立革命根据地金融研究中心,推动红色金融文化的深度挖掘与理论构建;培养研究人才,推动高校培养红色金融文化研究方向人才,为红色金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增强学术动力,可实行“双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学术导师+行业导师”,学术导师由高校红色金融文化、金融史领域专家担任,负责理论指导与论文把关,行业导师邀请金融监管机构、红色金融文化研究方向的资深人士担任,指导学生开展应用型研究,设立红色金融文化专项课题,鼓励学生组队申报,引导学生掌握调研方法,循序渐进挖掘潜力,培养科研能力。
校馆融合,构建协同育人体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发挥其在红色金融文化育人中的主导作用,推动校馆深度融合,构建红色金融文化传播与教育的长效机制。强化课程建设机制,高校应科学制定红色金融文化教育目标,完善相关课程体系设计。如临沂大学已开设并加强《红色金融:北海银行史》课程建设;深化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动高校与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培养机构,开展办学交流、师资培训、联合研究等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与金融企业合作,高校应与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整合红色金融教育资源,推动红色金融文化在金融行业的传播与应用;融入地方文旅发展,与相关部门联合打造“红色金融旅游专线”,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实现红色金融文化育人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
北海银行丰富的历史资源为红色金融文化育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和弘扬红色金融文化,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动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建设、服务国家金融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红色金融文化育人的常态化、系统化和高质量发展,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课程体系、强化研究支撑、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推动红色金融文化真正融入高校育人的全过程,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注入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商学院;本文系基金项目:临沂大学“课程思政”教学项目(项目编号:K2021SZ01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