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9月09日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提升

□ 吴 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历史沉淀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着对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深刻见解,是培养高校学生文化自觉的重要力量。面对当代社会价值多元化的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价值指向,还促进了其人格塑造与精神成长的有机结合。当前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实则是使人文素质教育真正回到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本源路径中。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爱、礼仪等核心理念的深入理解,学生能够构建起更加完整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这种内在的精神建构是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根本保障。传统文化的系统性,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促进学生实现由“知”到“行”的质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具有以下提升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认知的重要载体,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行为背后的伦理逻辑,增强对公共秩序和群体关系的认同感,这种内化于心的文化认知,提升了思维的深度,使其在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稳定的价值立场。传统文化强调个体修养、社会责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方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接触这些文化资源,逐渐形成对个人品格、道德判断和集体意识的基本理解,这种理解构成了人文素质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传达的尊重、诚信、礼让等基本观念,帮助学生学习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提高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能力。

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意识,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宽广的认知视角。通过深入理解文化中的历史脉络,学生能够在当下的现实中找到思考问题的参考依据,增强自身对复杂社会现象的理解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使人文素质不再只是停留在观念上,而是逐渐体现在实际的判断能力中,对学生个人成长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具有以下实践策略:

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教师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时,应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规划,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有机融入教学目标中。教师需要从整体的育人目标出发,将“仁、义、礼、智、信”等文化价值系统地嵌入课堂的各个知识点与活动设计当中,确保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选材方面需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使课堂内容具备引导性。教学不宜只停留在历史事实的呈现,而要通过主题化的安排,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内涵,从而在思考中逐步建立人文素养意识。教师应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主动思考。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语言表达需明确清晰,逻辑结构应紧凑合理,避免抽象理论堆砌,防止学生在接受过程中产生认知疲劳。在讲解哲理性较强的内容时,应采用由浅入深、类比举例的方式向学生解释。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探究性任务的形式,推动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自身认知相结合,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平台,拓展学生人文素质养成路径。学习平台的内容应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主题展开,教师需确保资源既符合教学目标,又贴近学生的理解基础,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向学生推荐资源时,应注重内容的科学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既要保证文化内涵的准确传达,也要考虑到多媒体素材的运用,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沉浸感。在学生使用平台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台提供的学习路径。通过对平台中学习任务的合理分配,教师可引导学生在不同模块中有序推进,逐步构建较为完整的文化知识体系。同时,平台学习内容的安排应配合课程教学节奏,教师要善于将线上资源与线下课堂相结合,形成互为补充的教学结构,避免出现学习碎片化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平台内的学习动态,适时进行答疑,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任务难度,增强学习平台使用的灵活性。教师可以借助学习平台的数据反馈功能,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针对不同学生的薄弱环节及时给予个性化指导。

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提升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教师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的前期筹备中参与主题策划与讲座结构设计,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统筹讲座的内容逻辑,将讲座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编排,合理安排知识层级,方便学生在听讲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讲座内容,帮助其在内容过渡过程中形成认知上的“阶梯效应”。在讲座实施过程中,教师需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创造开放而包容的讨论氛围。通过设定开放性问题,帮助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连接,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对讲座内容进行主动探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化于心。教师的提问与回应具有针对性,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引导其深入理解文化内涵,使讲座成为思想碰撞与观点交流的平台。

在高等教育体系日益重视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实践,不仅回应了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更拓展了人文教育的实践路径。从课堂教学的系统设置,到学习平台的有效支撑,再到讲座活动的深入开展,教师更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帮助其形成清晰的价值认知。

【作者单位:琼台师范学院;本文系2025年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策略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Hnjg2025ZC-122)阶段性研究成果。】

--> 2025-09-09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9406.html 1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提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