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远明 廖丹丹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命运共同体,爱国主义是凝聚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高校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体系,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通过系统讲授“五个共同”的生动史实,帮助大学生在思想深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转化为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行动。
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内涵的时代要求。高校思政课通过融入“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引导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不仅体现在对国家领土、主权的捍卫,更包含对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尊重与传承。通过阐释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使爱国主义教育呈现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推动爱国主义精神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创新举措。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深度融合,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直观。不仅能够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能让学生在知识获取、情感体验、价值认同等多个维度获得全面提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金课”,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存在的挑战
教学内容融合有待加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中,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内容多聚焦于 “国家主权”“领土完整” 等宏观叙事。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教学中,往往陷入概念循环的窠臼,却未能将其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内核深度融合。教学内容中对各族群众携手奋进的生动实践、鲜活案例引入不足,难以有效回应学生对当代爱国主义实践形态的探索需求,现实的生动实践支撑理论教学还不够多。
教学方法创新亟待提高。许多高校思政课教师仍然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教师只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缺乏生动的案例分析、实践体验等教学方式。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时,一定程度上存在“打卡式参观”的现象,学生在展厅内匆匆浏览,未能将展柜中的文物史料与背后蕴含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联系起来,激发情感共鸣的方法还不够多。
实践活动实效有待增强。校内活动多以讲座、征文等形式为主,学生参与热情和积极性还不够高;校外实践设计和实践总结不够系统,活动前期未能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进行调研计划,活动结束后没有对实践成果进行及时总结与评估反馈,使得实践教学变成 “一次性任务”,难以推动学生实现从理论认知到爱国行动的深度转化。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路径
构建深度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系统整合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的教材内容,既要完整呈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史,更要着重挖掘各民族共同捍卫国家统一的集体记忆。动态融入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区域协调发展等鲜活素材,使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打造多维互动的教学创新模式。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案例,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和现实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技术,开发线上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完善知行合一的实践育人机制。加大实践教学投入,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系统规划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学路线,组织学生与不同民族的同学进行交流互动,了解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促进实践教学实现从情感共鸣到行动自觉的转化。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将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尽管当前仍面临教学内容不够系统、教学方法相对传统、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现实短板,但通过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强化社会实践环节等有效路径,能够促进爱国主义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深度融合,培育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研究》(项目编号:SZZX24007)、2024年度江西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研究课题《“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YH2425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