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 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其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精神内涵,更是中华民族各民族生存智慧的结晶,成为维系民族情感、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而新时代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核心旨在通过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认同,从而推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谐与繁荣发展。因此,深入剖析并厘清二者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不仅能够从理论层面揭示二者的内在机理,还能为新时代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具体实践提供明确的参考路径。
一、浅层逻辑:以价值共通为基础的内在机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涵盖文学、哲学、宗教、艺术、道德、法律、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是浓缩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发展的精髓所在。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标识,是新时代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核心纽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基因,构成了国家文化软实力谱系中最具底蕴的深层根基,不仅为新时代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二者在价值层面也具备共通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道德规范层面的共通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提倡“仁、义、礼、智、信”的人伦之道,主张个体的“仁者爱人”“推己及人”。从家庭伦理的“孝悌”思想扩展到社会层面的“泛爱众”,这与新时代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所倡导的各民族之间要以相互理解为桥梁,相互尊重为基础,并在包容中绽放文化光彩,于欣赏中互鉴精神之美高度契合,均强调打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障碍,以共情之心构建互助关系。这些道德规范在塑造中华民族“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性格特质的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在新时代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过程中,共通的道德规范成为了各民族价值认同的重要基础,使各民族在共同的道德框架之下能够齐心协力、携手并进,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
家国情怀层面的共鸣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个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链条,将个体价值的实现与群体利益、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推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而新时代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所强调的“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的责任意识高度一致,均倡导个体的奉献精神。而这种深厚的家国情怀,又不仅仅体现在个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之上,还体现在对于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与文化传承之上。各民族在历史上共同抵御外侮、建设美好家园的历程,也让家国情怀的共鸣性在新时代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过程中,时刻提醒着我们要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一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二、深层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辩证统一
新时代背景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相辅相成,二者相互协同,其本质是“源”与“流”共生共荣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源头活水”,为新时代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提供理论与思想支撑;而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时代温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提供思想根基。在内涵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大量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资源,从“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到“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从“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到“美美与共”的处世智慧,这些共同体的文化基因,一步步树立起“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包容思想与“家国同构”的集体意识,历经数千年的洗礼与积淀,逐渐成为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为新时代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提供了专属的文化亲和力与认同感。通过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
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远远不只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继承。更需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结合时代特点与各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通过深入挖掘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回应现实的时代需求中焕发新生机,而这种“文化滋养共识,共识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环,既能有效增强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又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慧方案与全新动力。
综上所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关联,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未来如何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不断加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多渠道推进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值得进一步思考。唯有以文化为魂筑牢认同根基,以团结为翼凝聚奋进力量,方能在新时代征程中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让中华文脉永续传承、民族精神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