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婷
笔者聚焦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第二课堂”传统节日传承活动,从价值、挑战、路径三个方面展开。AIGC通过多元数字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沉浸式场景深化文化理解,以资源共享推动教育公平。然而,其在技术应用、教育模式适配、文化内涵传承等方面存在挑战。为此,高校需创新技术融合、优化教学模式、强化文化内核挖掘,以此提升传统节日活动成效,厚植学生文化认同感。
一、AIGC赋能高校“第二课堂”传统节日活动的价值意蕴
丰富教育形式,激发学习兴趣。AIGC依托先进算法与数据驱动,能够将传统节日活动资源进行数字化重构,衍生出动画短片、互动游戏、虚拟场景等多元形态。相较于传统教育中依赖文字讲解、静态图片等单一模式,这些动态化、交互式的内容更契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习惯与信息接收偏好。例如,利用AIGC生成的传统节日动画短片,以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展现节日的起源、习俗,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观看过程中主动学习知识。这种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学习,有效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深化文化交融,增强文化认同。传统节日既承载着民族精神与文化基因,AIGC凭借强大的内容生成能力,能够将抽象的文化内涵具象化为沉浸式体验场景。通过创建虚拟历史场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古代节日庆典,感受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借助智能交互功能,学生能够与虚拟角色对话,深入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故事和价值观念。这种沉浸式、互动式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文化认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涵养。
推动教育公平,共享优质资源。AIGC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育资源的地域与学校限制,通过网络将高质量的传统节日活动资源数字化、广泛传播。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的高校,都能获取这些资源,有效缩小了教育资源差距,推动教育公平。同时,AIGC还能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服务,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种个性化学习支持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还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适合自己的传统节日活动,促进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AIGC赋能高校“第二课堂”传统节日活动的现实挑战
技术应用层面的挑战。尽管AIGC技术发展迅速,但在教育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AIGC生成的内容在准确性和可靠性上存在不足,可能导致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错误解读或片面呈现。另一方面,AIGC与教育场景的深度融合面临技术难题,如与现有教学平台的兼容性问题、智能交互的流畅性和自然度不够等,这些问题影响了教学体验和效果。此外,AIGC技术的应用还涉及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高校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确保学生个人信息和教学数据的安全。
教育模式层面的挑战。当前高校“第二课堂”传统节日活动模式相对滞后,难以充分发挥AIGC的优势。教师对AIGC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有限,部分教师仍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缺乏将AIGC融入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导致技术与教学存在“两张皮”现象。此外,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主要以知识考核为主,无法有效评估AIGC赋能下学生在文化传承、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不利于引导教学模式的优化。
文化传承层面的挑战。在AIGC赋能传统节日活动过程中,存在文化内涵被稀释、形式化倾向的现象。为了追求新颖的表现形式和娱乐效果,部分教育内容过度强调趣味性,忽视了对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精神内核的挖掘和传承,导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同时,AIGC生成的内容受到算法和数据的影响,可能存在同质化问题,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传承和创新发展。
三、AIGC赋能高校“第二课堂”传统节日活动的实践路径
创新技术应用,提升教育质量。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研发适合传统节日活动的AIGC应用产品,提高技术的稳定性和适用性。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邀请文化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参与,确保AIGC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和文化价值。同时,加强技术研发,解决AIGC与教学平台的兼容性问题,提升智能交互体验,如开发更自然流畅的语音对话系统、更逼真的虚拟场景等。此外,加大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技术的投入,保障教学活动的安全开展。
优化教育模式,强化教师能力。高校应面向高校教师开展AIGC技术培训,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使其能够熟练运用AIGC设计教学内容、制作教学资源。鼓励教师开展基于AIGC的教学创新实践,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充分发挥AIGC在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中的优势。同时,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将文化认同、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纳入评价范围,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推动教育模式的优化升级。
强化文化传承,创新教育内容。高校在利用AIGC开展传统节日活动时,要注重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准确呈现。邀请文化学者、非遗传承人等参与教育内容的设计和制作,确保教育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追求形式创新的同时,始终以文化传承为核心,将传统节日的价值观念、精神品质融入教育内容中。鼓励学生参与创作,利用AIGC技术制作传统节日主题的作品,如短视频、动画、文创产品等,在实践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校级教科研项目社科类一般项目《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课题编号:YJYB2022-21)阶段性研究成果、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云端滴灌”辅导员工作室阶段性成果、2024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武汉东湖学院)专项研究课题《以精准思政“六维路径”贯通“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功能型党支部建设研究》(项目编号:WHDHSZZX202412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