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 钊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融合了中国古诗词的文学意蕴与民族音乐的审美特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表达中的独特形式,具有育人功能与文化价值。笔者聚焦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文化价值与传承路径,探讨“以情带声、以声传文”的教学理念与实践策略,旨在推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多元化传播与教育转化,助力高校美育体系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具有以下文化价值与教学意义:
拓宽艺术表现范畴,增添文化素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以中华古典诗词为歌词基础、结合中国民族音乐元素谱曲的声乐作品,既保留了古典诗词的文学精华,还体现了传统音乐的旋律之美,展现出高水平的文化融合与审美契合,不仅拓宽了我国声乐艺术的表现范畴,更为高校声乐教学增添了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
具有育人功能,契合高校美育目标。在高校声乐教学工作中,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是技能训练的载体,更是文化传承的桥梁,通过教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与音乐理解力,还能助力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审美及精神追求,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这种集“诗、声、情、境”相融合的艺术形态,具有天然的育人功能,正契合当下高校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要求。
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成效,已成为高校音乐教育亟须探索的重要课题。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传承路径具有以下特点:
“以情带声”。在情感引导中激发审美共鸣及文化认同。声乐教师不只是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在歌唱情感体验上的引导者,尤其是针对承载着浓厚情思的古诗词作品而言,唯有增强学生心中的情感共鸣,才能赋予古诗词以生命力,使歌曲切实“活”起来、“传”下去。
引导学生走进诗词所营造的意境。教师可采用背景介绍、诗歌朗诵、图片辅助等办法,引导学生把握诗人的情感与时代背景,引发他们内心的情感共鸣,如在教授《钗头凤·世情薄》这首歌时,结合唐琬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再进行演唱训练,才能让作品情感之美更自然地流露。
引导学生在演唱当中“以情带声”。教师应注重语音语调与音乐情感的统一练习,强化对咬字吐字、语气节奏处理的引导,让学生真正领悟“字中有情、情中有声”的表达魅力,这样的演唱训练不仅提升了技术上的表达水平,更深化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个体情感的发展与人格塑造。教师应尊重学生个体情感发展的差异性,鼓励他们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理解和演绎作品,而不仅仅是模仿。学生在演唱体验中,不仅能够积累舞台经验,更能在无声中建立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感与责任感。
“以声传文”。在教学体系里实现对古诗词文化的有效传承。古诗词艺术歌曲值得“以声传文”的原因,在于其本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音乐语言高度契合的艺术形态。高校声乐教学应肩负起文化传承这一使命,构建科学、多样的教学体系,助力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当代高校中的传承。
注重课程设计的“文化导向”,夯实学生人文素养基础。课程目标不应只是停留在“声音好”“唱得准”的阶段,更需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典诗词的思想内涵及文化意境,通过开设“古诗词艺术歌曲赏析”“传统诗词与音乐创作实践”等选修课程,使声乐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效衔接,构建“以歌承文、以文促歌”的教学循环,还可借助跨学科教学(如“音乐+文学”),帮助学生搭建更加完整的文化认知图谱,进而在演唱中实现对诗词的深度共鸣与出色表达。
准确把握风格与韵味,增强演唱表现力及审美深度。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多数采用传统五声调式进行创作,着重强调旋律行腔与语言韵律的统一。引导学生在掌握声乐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字正腔圆”的语言表达及诗句语气和情感的自然流动,提升其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上的感知力。尤其在处理倚音、波音、滑音等技法时,教师应结合作品中的诗句意象,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内在统一。
丰富教学活动与传播方式,推动诗词声乐作品多元化传播。在教学形式方面,应积极探索“舞台化、数字化、多元化”的融合路径,促进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活态传承。一方面,把古诗词声乐作品融入课堂展示、校园活动与专业演出中,构建“诗乐一体”的沉浸式教学空间,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采用数字技术,诸如AI点评系统、AR互动场景、微课制作等手段,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与教学效率;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短视频创作或线上分享,以创作型学习方式提升传播力,实现学生从“学习者”向“传播者”的角色转化。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表达与精神延续。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推进其传承,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与弘扬。在“以情带声”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共鸣与文化认同;在“以声传文”的实践中,能够实现声音与文化的深度对接。这既是高校音乐教育的责任,也是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
【作者单位:钦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本文系2025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新时代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5KY203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