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占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方面,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较一般地区基层治理而言,治理难度大、治理任务艰巨;另一方面,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包括知识结构、风俗习惯与价值体系等,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资源。
一、打造纵横相结合的多元治理主体,实现协同共治
多元主体共治一般指“党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一是纵向搭梯,立体化建构多元治理主体,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党的组织网络是社会治理中连接体制内外和不同治理主体的新平台,对于推动跨部门和跨领域间协同治理、引领多元治理结构规范运行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应当构建“镇——村——村民”的治理思路。二是横向撒网,坚持“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打造专业素养与地方传统相结合的治理队伍。同时,制定符合社区本土资源和发展规划的村规民约,完善治理制度,提高村民认知,以多元治理主体协同推进基层共治。
二、以文化赋能基层治理,建立“三治融合”的格局
从文化层面思考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就是要充分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以文化人”。在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立足当地的历史传统和地方特征,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资源,以文化的价值特性对行为进行引导,走出一条“以文化促治理”的道路。一方面,通过代表地方传统的村规民约强化村民的道德约束,运用群众听得懂的文化知识助力化解基层矛盾,规范社会行为,实现基层德治;另一方面,将熟悉民风民俗、熟知政策法规的乡村能人、法律明白人、专职网格员等纳入基层治理队伍,建立乡村议事会,定期召集村民大会,增强村民的参与感,利用“熟人社会”等传统因素,发挥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实现村民自治;最后,通过法治构筑社会底线,将问题化解在基层,构建党的领导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三、以技术赋能基层治理,提升智慧治理水平
技术赋能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从“经验治理”向“智慧治理”转型,对于提升治理效率,增强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一要开展基层干部“智能化”能力培训,提升干部对政务APP、协同办公系统等的基础操作能力和收集、分析数据能力。二要汇集共享碎片化数据信息,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通”的数据共享体系。三要健全基层“信息化”基础设施,筑牢“智慧治理”硬件底座。民族地区一些地方仍面临网络覆盖不足、设备老旧等问题,对此要进一步推进行政村5G网络、千兆光纤全覆盖;为社区网格员配备智能终端,如移动政务Pad等;整合党建、政务、服务功能,打造“一站式”智慧社区平台等,通过补齐软硬件短板,提升智慧治理水平。
四、协同推进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乡村治理的主体是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般事务就是在不断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的民族关系既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也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将民族事务深度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创造条件。应协同推进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治理核心,以造福各族人民群众为治理目的。一方面,以社会治理共同体搭建民族团结进步的组织体系;另一方面,以社会治理制度和机制创新提升民族团结融入程度,不断整合与优化基层社会治理资源,有效提升治理效能。
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就是要坚持治理方法“从群众中来”,治理成效“到群众中去”的理念,不断整合与优化基层社会治理资源,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中,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既能推动我国基层治理不断展现新面貌,又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治理基础,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单位: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