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丑 少 杨添添
笔者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理论基础,深入剖析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主体性所面临的挑战,包括劳动异化加剧、价值判断失衡、主体意识弱化等方面。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核心内涵的解读,结合人工智能发展的现实状况,从教育、制度、文化等维度提出解决人的主体性困境的路径,旨在为在人工智能时代维护和发展人的主体性提供理论参考,促进人与技术的和谐共生。
在当今时代,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模式和思维习惯。从工业生产线上的智能机器人到日常生活中的智能语音助手,再到医疗领域的精准诊断系统,人工智能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然而,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高效与便利的同时,人的主体性问题也日益凸显。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既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同时也关注科技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视角,深入研究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主体性的困境与解决路径,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核心内涵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重要。在马克思所处的工业革命时代,蒸汽机、纺织机等技术的革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通过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应用于生产过程,能够改进生产工具、拓展劳动对象,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科技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马克思认为,科技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科技的进步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科技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增加了社会财富,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去发展自身的能力、丰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又推动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人的创新能力、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动力和智力支持。但同时,马克思也警惕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如劳动异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会阻碍人的全面发展。
二、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主体性面临的挑战
劳动异化需被弱化。人工智能大规模应用于生产领域后,劳动异化问题更为严峻。许多传统生产岗位被智能设备替代,劳动者从生产主导者转变为设备管理员,工作内容多为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处理简单故障,工作的创造性和趣味性减弱,劳动者难以获得成就感。同时,企业借助人工智能系统实时监控员工工作数据,对劳动过程的管理更加精细,劳动者在工作中的自主性被压缩,陷入更深层次的劳动异化状态。
价值判断视角需拓宽。在人工智能信息传播模式下,算法推送机制形成信息过滤屏障,用户接收的信息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逐渐形成“信息茧房”,导致价值判断视角变得狭小。此外,人工智能生成的虚假新闻、恶意营销内容充斥网络,部分平台为获取流量,利用算法推送低俗信息,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影响人们在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中形成正确判断。
主体意识需被强化。人工智能带来的便捷使人们在生活与工作中产生依赖心理。日常出行依赖导航软件规划路线,工作中的数据分析依赖智能工具处理,长期依赖导致人们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在虚拟网络空间中,匿名身份特性让部分人忽视了自身责任,进一步弱化了主体意识。
三、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视域下解决人的主体性困境的路径
加强教育引导,提升人的主体能力。优化教育内容与方式。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教育,培养学生对科技的理性认知,注重创新、实践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减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过度依赖。开展人工智能伦理教育。让人们了解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观念,增强道德责任感与人们价值判断能力。
完善制度建设,保障人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劳动保障制度。政府制定法规规范企业使用人工智能的行为,保障劳动者权益,规定企业替代人工岗位时给予合理补偿与再就业培训,防止劳动者被边缘化。加强信息监管制度的建设。制定信息审核监管制度,规范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生产传播,打击虚假不良信息,要求平台打破“信息茧房”,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服务。
培育文化氛围,强化人的主体意识。弘扬人文精神。通过文化宣传、艺术创作等形式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引导人们关注精神需求与情感体验,保持对人的主体性的重视。倡导理性使用人工智能。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人工智能,避免过度依赖,保持自主思考和行动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主体意识。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我们研究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主体性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通过加强教育引导、完善制度建设和培育文化氛围等解决路径,可以有效缓解挑战,维护和发展人的主体性。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继续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指引,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促进人与技术的和谐共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征程中,持续关注人的主体性问题,探索更加有效的解决策略。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宁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马克思科技观视域下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主体性的困境与解决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XXM2025-01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