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9月05日

构建科技宣传新格局的路径选择

□ 何 春

在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时代,科技宣传已成为塑造区域创新形象、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力量。贵州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在算力基础设施、绿色防控技术等领域取得新突破,但科技宣传工作仍面临“碎片化、低频次、弱联动”等挑战。笔者基于实证研究,系统分析当前影响贵州科技宣传的重要因素,探索构建宣传新格局的可行路径,为推动科技宣传从“信息传递”向“价值创造”转型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方案。

贵州科技宣传亟需四个方面突破

通过对覆盖全省9个市(州)的20家科技管理部门、20家科研机构、50家科技企业、30家高校、10家媒体机构及600名群众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存在的四大结构性因素,制约着贵州科技宣传效能的发挥。

主体协同机制未健全与全域传播需求的矛盾。科技部门、宣传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间存在显著的“信息孤岛” 现象,呈现分散化状态。在全省抽样的50家科技企业中,85%从未参与跨部门联合宣传活动,技术成果仅通过自身官网或行业展会传播;30所高校中,60%的科研成果因缺乏与媒体的有效对接,长期“沉睡”在实验室或学术期刊中。

这种现象导致双重浪费:一方面,政策解读类活动占据70%以上的公共传播资源,存在“政府热、企业冷”的现象;另一方面,高校成果传播过度依赖学术体系,市场宣传渠道建设有些滞后,大量专利因“无人知晓”而难以转化。2023年全省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量不大,与贵州在大数据、山地农业等领域的创新实力不匹配,与“政产学研媒”一体化传播趋势不成正比。

内容同质化与公众科普需求升级的不适配。现有科技宣传重心过度聚焦技术参数等 “硬核信息”。对2024年主流媒体发布的500篇贵州科技新闻抽样分析发现,单纯罗列技术指标的内容占比达65%,而能将技术与生活关联的科普故事、产业应用案例数量仅占12%,涉及科研人员奋斗经历的内容不足5%。600名受访群众中,75%表示“看不懂专业报道”,60%以上认为“科技宣传与生活脱节”。80%想了解“‘天眼’的发现对生活的影响”,72%期待“智慧农业如何降低菜价”,65%关注“科研人员攻关故事”……这种对科技“实用性”和“人文性”的需求,与当前同质化内容供给形成鲜明对比。

宣传渠道单一化与新媒体传播的脱节。在短视频用户日均使用时长突破150分钟、移动互联网普及率达78.6%的今天,贵州科技宣传仍依赖传统渠道。调研显示,宣传资源仅25%用于新媒体;而群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中,短视频占56%、微信占22%,渠道供给与受众习惯不匹配。

具体短板表现为:一是官方新媒体影响力薄弱,某单位官方微信公众号粉丝量只有2.2万余人,网站日均访问量仅有4000余次。某官方抖音账号粉丝仅4000余人,单条视频点赞量不足200次,远低于同类省份账号;二是传播形式单一,政务新媒体中60%是政策转载,仅10%采用短视频等互动形式;三是渠道协同不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缺乏联动,如某科研机构的“无人机育种突破”报道未在短视频平台同步解读。

国际传播短板与科技全球化竞争的落差。尽管贵州通过“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平台与 20余个国家开展科技合作,但国际传播仍存在“量小质弱、本土不足”等问题。80%的国际报道来自国内对外媒体,仅20%通过海外媒体发布,传播视角难以契合海外受众习惯;贵阳贵安超互联新算力运营中心为《哪吒2》等热映影片提供超40%的渲染算力,但相关宣传滞后3个月且仅限国内,导致海外观众“只知中国科幻、不识贵州贡献”;新能源电池等技术出口东南亚、非洲地区时,因缺乏统一品牌标识,未能形成区域品牌认知。

构建贵州科技宣传新格局的路径分析

贵州科技宣传破解困境需从四个维度系统发力,构建“多元协同、内容精准、渠道融合、国际认同”的宣传新格局。

主体协同,实现机制创新。破解“信息孤岛”需建立“多元主体协同、资源高效整合”的联动机制,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高校支撑、社会参与”的传播合力。省级层面由科技主管部门牵头设立“科技融媒体中心”,联合多部门每月统筹重大科技宣传;市(州)设立“科技传播中心”协调本地资源;区(县)组建“科技信息员队伍”,打通基层传播“最后一公里”。借鉴“贵州政务服务网”经验,开发“科技宣传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企业成果、高校进展、媒体资源等数据,设置“成果库”“专家库”“媒体库”三大模块,实现“一端上传、多端共享”。实施“宣传优先级分级”制度,核心技术采用“场景化描述+模糊化参数”,非涉密成果鼓励全维度报道;建立“宣传积分制”,将参与度纳入科技项目申报参考,形成“宣传+收益”正向循环。

内容革新,从技术参数报道到价值共鸣。科技宣传需从“技术导向”转向“需求导向”,构建“技术参数+应用场景+人物故事”三维内容体系,实现“听得懂、感兴趣、愿传播”的效果。将专业术语转化为生活语言,如用“手机扫码速度提升3倍”解释“算力集群技术”,用“每亩节省用药成本100元”描述“绿色防控技术”。组建“科技翻译官”队伍,平衡专业性与通俗性。通过研发故事、民生改善等引发共鸣,如报道“桥梁抗震技术”时聚焦工程师克服地质难题的经历;拍摄《大数据里的苗寨》时,记录村民用电商销售银饰的转型;建立“科技故事素材库”,系统收集科研人员经历与成果案例。通过“科研人员的一天”等微观视角打破“刻板”印象,如拍摄“凌晨三点的实验室”短视频记录芯片攻关日常。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发“科技漫画”,面向企业提供“技术原理分析”,为群众制作“田间课堂”。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千人千面”推送,避免“一刀切”传播。

渠道融合,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打破“重传统、轻新兴”路径依赖,构建“传统媒体+新媒体矩阵”融合体系,实现渠道全覆盖与效能最大化。传统媒体深度化转型。发挥公信力优势,从“信息发布者”转为“深度解读提供者”。如在报纸开设“科技深一度”专栏,推出“FAST 捕捉宇宙信号”系列报道;联合电视台制作《科技创新进行时》纪录片,与新媒体形成“深度+即时”互补。打造“两微一抖一端” 协同平台,微信侧重政策解读,微博聚焦热点互动,抖音围绕科普情景剧,客户端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 “新媒体内容日历”,结合科技纪念日策划主题传播,避免“间歇性发声”。开发“30秒看懂技术”等轻量化内容,如用“动画+气象员讲解”制作“大数据预测暴雨”视频。组建“短视频创作者联盟”,联合网络达人开展“科技探店”,借助其粉丝扩大传播。

充分运用国际传播,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突破“语言翻译”表层传播,探索“海外本土化”路径,将“贵州技术”转化为“全球叙事”。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与国外主流媒体合作开设“中国贵州科技窗”等专栏;在欧洲通过LinkedIn建立“贵州算力合作伙伴”社群,吸引企业关注贵州科技技术。将技术与全球议题对接,如推广“山地生态修复技术”时关联“气候变化应对”。引入“第三方话语”,邀请国际专家测评技术并制作视频,增强说服力。融入文化元素,如在阿拉伯地区结合农耕传统设计宣传海报,在非洲地区用民间故事讲解“节水设备”原理。培养“跨文化传播人才”,确保内容传播的适应性。

破解贵州科技宣传困境,需构建“多元协同、内容精准、渠道融合、国际认同”的大宣传格局,这不仅是传播方式的创新,更是从“单向输出”到“价值共创”的转型。未来,随着5G、元宇宙等技术发展,科技宣传将迈向“沉浸式、互动化”新形态,贵州需把握机遇,深化改革创新,使科技宣传为推动科技创新作出新贡献。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本文系贵州省科技厅2025年度基础研究计划(决策科学类) 项目《构建贵州科技大宣传格局机制研究》(项目编号:黔科合基础JC〔2025〕一般009)阶段性研究成果。】

--> 2025-09-05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9305.html 1 构建科技宣传新格局的路径选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