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子明 冀宝光
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在时代传承中焕发生机、在实践创新中丰富内涵,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
一、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根基
马克思主义为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奠定了理论支撑。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认识揭示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特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工人没有祖国”,与“我们要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尊重各国的历史特点、文化传统,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的观点相契合。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历史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为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奠定了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是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力量根基。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大义,还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报国情怀、“和合共生”的文明智慧,这些跨越时空的文化基因共同形成了爱国主义的精神支撑。在新时代语境下,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传统家国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通,不仅能够唤醒青年群体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更能推动构建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
二、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基础
近代以来,中国青年面对民族危亡所展现的担当为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精神力量源泉。在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中国青年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青年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冲锋陷阵、抛洒热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青年投身“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大潮,在工业化奠基、科技攻坚中彰显担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在创新与开放的浪潮中勇立潮头,成为改革创新与民族复兴的先锋力量……爱国主义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精神谱系,为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工作为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夯实了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将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过创办进步刊物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号召,通过垦荒戍边、三线建设等实践锻造青年品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青年;进入新时代,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构建起“大思政”育人格局。一系列实践形成了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经验,即以坚持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为根本保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尊重青年主体地位,为新时代创新发展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实践指引。
三、新时代开展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选择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面对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帮助青年群体在多元思潮中筑牢思想防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征程中青年的使命与担当,为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确立了目标指引与行动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参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对青年提出了更高要求,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能力关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时代赋予青年新的使命,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引导青年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青年群体思想行为特征的内在驱动,对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精准导向和创新形式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中的青年思维活跃、个性鲜明、追求创新,展现蓬勃的朝气与无限的潜力。与此同时,网络空间的信息繁杂,青年群体面临着价值取向多元化、现实感薄弱等问题,可能导致对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产生接受疲劳。因此,适应青年群体思想行为特征,结合实际开展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并与时俱进地创新教育模式和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成为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需求。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新时代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研究(项目编号:L23CDJ007)》,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5lslybwzzkt-01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