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凤
在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共青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发挥着培养青年员工政治意识与责任感、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认知企业文化等积极作用。当前,国企共青团组织为更好地服务青年职工成长,使之形成“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企业,青春之事业,实现自我价值,成就出彩人生”的意识,应坚持问题导向,不断优化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一、发挥“党建带团建”作用
发挥党建带团建的引领作用,是党做好新时期青年工作、服务青年健康成长的需求,是保障共青团工作始终朝着正确政治轨道前行的关键所在。国有企业党组织需从思想引领、组织建设以及工作部署等多个层面,对团组织展开全面指导,以此保证团组织工作目标与党的中心任务同频共振,以定期开展联合学习、政策宣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等形式,引导团干部以及青年员工深入领会党的政策,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坚持政治引领的基础之上,应当给予团组织适当的自主空间,鼓励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青年思想引导方面做到“做实事、见实效”,要支持团组织依据青年特点设计有吸引力的活动。例如,以主题团日、青年讲堂、志愿服务等形式,让团组织干部在实践当中锻炼组织能力、提升工作能力,激发基层团组织的活力与创造力,使其在贴近青年、服务青年的进程中提高影响力和凝聚力,
党建活动和团建活动应当达成有机融合,构建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可借助联合开展主题实践、主题教育、先进典型宣传等活动,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团的组织优势和工作优势。在活动设计上重视层次性与衔接性,要呈现党组织的引领力,又要凸显团组织的青春特色,提高青年员工的参与感与认同感。
二、创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方式
培训教育是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在青年思想引导中常开展的活动,需结合时代特征与青年员工的内在诉求和需求,创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方式是必要且迫切的。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需要主动顺应时代的改变,创新思想引领的方式以及载体,团组织应当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搭建数字化且智能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例如,可打造“网上共青团”平台,借助微信、企业通讯工具等构建覆盖各级团组织、团干部以及青年员工的线上交流网络,达成信息的高效传递以及思想的即时互动。依靠定期推送理论学习内容、先进典型事迹以及政策解读,强化思想引导的覆盖面以及渗透力,可探索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搭建智慧团建云平台:开发集理论学习、互动交流、实践打卡于一体的移动端平台,设置“青年大学习”积分模块,每日推送时政要闻与理论解读短视频,实现“线上签到+线下实践”双线考核。
团组织要丰富线下活动形式,借助多样化、体验式的团建活动提高思想引导的吸引力与实效性,可以组织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类活动,比如组织青年参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党史展览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举办“重走长征路”情景模拟等活动,让青年在沉浸式体验里感悟革命精神,激发爱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可开展文化体验类项目,引导青年参与剪纸、皮影戏、陶艺、书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学习,提高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在团队建设方面,设计户外拓展、定向越野、攀岩、高空挑战等协作性强的项目,以及篮球赛、足球赛、拔河等集体竞赛活动,锻炼青年体魄,更在协作与竞争中提升团队凝聚力、沟通力与责任感。
三、强化共青团组织队伍建设
巩固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队伍基础,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相互结合的办法,拓展团干部的成长途径,邀请党建以及团建领域的专家学者到企业开展理论方面的培训以及实务指导,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组织团干部前往企业进行交流学习,借鉴成熟的工作模式以及创新做法,在实践当中积累经验、拓宽视野,提高团干部队伍的延续性与稳定性。
应组织团干部开展系统学习,深入了解团内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工作流程,保证工作可有章可循、规范运转,常态化落实“三会两制一课”制度,凭借支部大会、团小组会以及团课等形式,提升组织生活的严肃性以及实效性,提高团员的组织归属感,在制度学习与组织生活里融入青年思想引导内容,让团干部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政策理解力和群众工作能力,为激发团组织内在活力与持续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应构建科学的督导与考核机制,对团组织在青年思想引导方面的重点工作进行常态化的跟踪评估,制定可以量化、可操作的考核指标,定期检查工作落实状况,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并督促进行整改,依靠考核结果反馈,帮助团干部明确改进方向,提升工作针对性以及实效性,把考核结果当作评优评先以及干部推荐的关键参考,提高团干部的责任感与积极性,推动共青团工作从“软任务”向“硬约束”转变,全面提升工作规范化水平。
国企共青团组织做好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是助力企业发展与青年成长的重要支撑。通过党建带团建强化方向引领,依托数字化创新与多样活动丰富引导方式,建强队伍提升效能,方能凝聚青年力量。未来需持续深耕,让青年在企业发展中找准定位,以青春之力共筑企业与事业的青春未来,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成长。
(作者单位:贵州水务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