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8月05日

把握非遗助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四重价值

——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非遗彝绣为例

□ 李 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的桥梁纽带。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各族群众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瑰丽灿烂、丰富厚重的文化。在云南丰富的文化资源中,楚雄彝族自治州非遗彝绣以其独特的文化符号、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载体。新时代背景下,系统推进楚雄彝族自治州非遗彝绣的传承与发展,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价值,并将其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于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传承和弘扬楚雄彝族自治州非遗彝绣,不仅能够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能有效增强当地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具体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体如下四重价值。

一、文化认同价值:美美与共的视觉符号

楚雄彝族自治州非遗彝绣作为文化瑰宝,通过传承与创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从历史维度来看,楚雄彝族自治州非遗彝绣承载着彝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世代相传的刺绣技艺中内含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外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从文化认同维度,楚雄彝族自治州非遗彝绣通过仪式化制作流程和纹样符号的集体记忆编码,形成了各族群众对刺绣文化的代际传递,构建了楚雄彝族自治州非遗彝绣传承创新机制,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从文化传播维度,楚雄彝族自治州非遗彝绣证实了文化传播效能对民族关系和谐度的调节效应,在现代社会的创新发展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开放包容和时代精神。以国际时装周为传播媒介,彝族刺绣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将传统刺绣文化转译为现代表达,创造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交织的文化互构形式,衍生了楚雄彝族自治州非遗彝绣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上的文化价值。

二、经济赋能价值: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楚雄彝族自治州非遗彝绣通过生产要素的符号化重组,实现了从文化遗产到经济资本的形态跃迁。在文化价值转化的基础上实现了产业的经济整合效应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机制,生成了楚雄彝族自治州非遗彝绣助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经济价值。通过产业化、市场化运作形成了刺绣产业纵向专业化、横向融合化和斜向创新化的经济链,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作为主要的彝族刺绣经济开发区,依托彝绣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原材料供应、设计、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构建了特殊的社会经济嵌入模式,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就业供需问题。以此为契机,通过优先吸纳留守妇女、残疾人等无法外出务工劳动力群体参与技能培训,促进了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推动了当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审视,彝绣产业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形成政策叠加效应,通过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彝绣产品满足了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地方经济增长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相互促进的协同效应。

三、融合凝聚价值:情感联结的精神纽带

楚雄彝族自治州非遗彝绣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经济融合与社会和谐的价值。从文化交流的视角来看,楚雄彝族自治州非遗彝绣以其独特的图案色彩和技艺成为连接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各族人民通过对彝绣的学习和传承能够深入了解彝族的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经济发展的维度来看,楚雄彝族自治州非遗彝绣是经济融合的催化剂。各族群众在共同的经济活动中依托彝绣产业从生产销售到推广等环节,加强联系与合作并形成互利共赢的经济关系;从社会治理的维度看,楚雄彝族自治州非遗彝绣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各族群众在共同参与刺绣技艺的学习中增进了解和友谊,在进行基于文化认同的互动中超越简单的经济合作,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团结互助的社会氛围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团结新局面。

四、社会教育价值:民族团结进步的教育媒介

作为刺绣的代表之一,楚雄彝族自治州非遗彝绣的发展逐渐呈现规模化,并通过日常生活的仪式化嵌入和代际传递的非制度化机制传播,将民族文化浸润到居民生活的各方面,赋予了彝绣独特的社会教化价值。彝族的历史、道德观念和生活智慧依托刺绣工艺被立体化、形象化地呈现出来,实现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生活化发展。楚雄彝族自治州非遗彝绣通过“身体化实践”实现民族文化记忆的活态传承。彝族服饰作为具象化媒介将刺绣图案和符号背后的故事和寓意传递给了下一代,这种非系统化的代际传递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使民族共同记忆更容易被接受和内化,进一步促进了群众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提升。同时,年轻一代在欣赏和使用彝族绣品的过程中,彝族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会被无意识地映射到心理层面,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无声中实现了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并达到以文化进行社会教育的目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这种文化浸润的力量,在彝绣文化的当代创新中愈发凸显。当年轻设计师将传统纹样融入现代服饰,当校园里开设彝族刺绣工作坊,绣针穿梭间,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 “团结互助”“勤劳坚韧” 等民族精神的延续,这种以生活化载体实现的文化教育,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迸发新活力。它证明,非遗的“活态”传承,正是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纽带,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了生动而持久的动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文明演进的历史见证,犹如穿越时空的“活化石”,在历经岁月的沉淀中集结民族智慧,又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助力文化传承。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重要组成部分的楚雄彝族自治州非遗彝绣,其纹样图案中蕴含着的文化符号是连接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背景下,对楚雄彝族自治州非遗彝绣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能够激发非遗的活力与创造力,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重要的文化场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鉴于此,结合时代发展需求构建彝族刺绣保护体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需要。从微观主体实际出发,要加大对彝族刺绣艺人的扶持力度,鼓励其创新创作,形成彝族刺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人力资本储备机制。从宏观社会发展出发,一是用教育激发彝族刺绣文化发展的内生力,运用产教结合充分挖掘楚雄彝族自治州非遗彝绣的文化内涵和发展潜力。二是通过跨文化传播宣传展示渠道,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数字化记录与保护,并借助新媒体平台扩大其影响力,提升彝族刺绣的国际影响力与认知度。三是基于国家发展战略,将彝族刺绣的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文化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以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使彝族刺绣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工作系统化,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协同推进机制,实现彝族刺绣文化价值的转化,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25-08-05 ——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非遗彝绣为例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8509.html 1 把握非遗助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四重价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