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庆龙
素质教育作为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旨在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在这一教育理念引领下,民族舞蹈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审美价值,日益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舞蹈不仅具有鲜明的艺术表现力,更承载着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的传承功能。将其融入高校教育体系,不仅能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审美教育并进,更能促使学生在实践进程中培养其对中华文化的深层次认同,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笔者将基于已有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成效,总结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旨在为不同院校与地域背景下的高校民族舞蹈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一、凝练以“文化认同与价值引领”的教学目标
为深入贯彻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要求,高校民族舞蹈课程需实现教学目标的重构,由传统聚焦身体技巧与表演训练的单一导向,转向更具文化内涵与价值引领功能的综合育人模式。在素质教育框架下,课程不仅应致力于学生审美能力和身体素质的提升,更应通过民族舞蹈这一文化载体,引导学生形成稳固的文化认同与正确的价值观体系。
民族舞蹈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其所承载的历史记忆、民族精神与价值象征远远超越了形式上的技艺展示。因此,课程设计应注重将“多元文化性”与“国家文化统一性”的双重逻辑融入教学内容与实践之中,构建能够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舞蹈教育体系。通过引入包括各民族舞蹈形式,课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认知维度,更促进其在文化体验中理解中华文化的共生性与整体性,从而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
更为重要的是,课程应推动学生主体身份的转化,使其不再仅仅是舞蹈动作的模仿者或表演者,而是在身体实践中承担起文化叙述与价值传播的角色。通过与民族文化深度对话,学生能够从具体的舞蹈形式中体悟其背后的历史逻辑、情感表达与价值意涵,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情感认同与自觉传承。由此,民族舞蹈课程不再只是审美教育的手段,而成为落实“以文化人”、促进人格发展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路径。这种教学转型不仅契合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回应了新时代高校艺术教育应服务于文化自信建设与国家战略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采用“开放协同”的教学模式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民族舞蹈课程的创新亟须突破传统教学边界,构建课堂、舞台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开放协同教学模式。此类模式强调教学空间的延展性与教学角色的互动性,打破“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线性结构,转向以合作与生成性为特征的动态教学过程。具体而言,课程可通过师生共创的方式进行舞蹈作品的编排与演绎,在反复实践、反馈调整与创意整合中不断完善教学成果,形成教学与艺术创作相融合的教学生态。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舞蹈内容的执行者,而是积极参与内容生成的主体,参与编舞、表演乃至教学组织的全过程,从而有效激发其艺术创造力、表达能力与主体意识。同时,课程应主动将教学延伸至校园文化活动、社区节庆表演等真实社会场景,使民族舞蹈的教学成果走出课堂,融入生活,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现实感与责任感。这种将学习置于社会实践中的教学设计,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参与意识,更有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认知与行动的高度统一,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价值导向。
三、融入跨学科的教学方法
为实现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全面发展”目标,民族舞蹈教学亟需引入跨学科的方法论,从而拓展课程的知识维度与育人功能。传统以技艺传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舞蹈背后的文化、历史与社会语境。而在跨学科视野下,舞蹈不再是单一的身体表达形式,而成为承载民族记忆、文化认同与社会意义的综合文本。 具体而言,课程可系统融入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及文化研究等学科资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特定舞蹈的起源、仪式功能、地域特征与文化象征,帮助其建立对舞蹈形式背后文化底蕴的深层理解。这种知识整合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更促进其从感性欣赏走向理性认知,提升智力参与度与人文素养。 同时,跨学科教学框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文化比较视角,使其能够从多元文化的交汇与互动中,将舞蹈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叙事相联系。通过身体实践与理论理解的协同推进,学生得以在审美体验中生成意义,在文化阐释中实现自我建构,从而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在素质教育框架下,高校民族舞蹈教学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通过在课程设计中嵌入文化认同、采用开放协同的教学模式、促进跨学科融合等措施,让教师能够打造一个充满活力且具有影响力的学习环境。这些普适性策略根植于素质教育的原则,确保民族舞蹈课程在不同院校背景下均具相关性与有效性,最终培养兼具文化自觉、创造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未来,要让民族舞蹈教学更好助力素质教育,还需持续挖掘地域民族舞蹈资源、优化评价体系,让文化传承与素养提升更贴合学生成长需求,为素质教育注入更鲜活的文化力量。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民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