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 媛
在全球5G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快速发展的当下,微信、TikTok等社交平台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以及文化传播的格局,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超过48亿人通过这些社交平台超越地域界限进行交流互动,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虚拟地球村”。按照《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的要求,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高校英语教育中需要重点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现阶段高等教育领域对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认知还比较薄弱,在面对社交媒体所带来的影响时缺少系统的设计和规划,急需建立创新型课程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一、社交媒体时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与价值
社交媒体语境之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冲破传统语言技能和社交适应的范围,变成依靠数字平台在虚拟空间里达成意义创建、文化融合和高效互动的综合素养系统,包含认知,情感和实践这三个层面,这种能力有益于个体在全球竞争中加强核心竞争力,在国际职业发展或者海外留学期间表现出差别化的优点,而且它还是国家推动“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关键部分,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成为增进跨文化交流的主要推动力量。
二、社交媒体对大学英语教育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双重影响
社交媒体平台为跨文化交流能力培育带来了更新颖的实践场所,冲破了传统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利用在线社交手段,学生可以做到沉浸式的互动交流,在真实语境当中真切地体会到文化差异,加深认识,将多种文化资源同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使文化传播朝着多模态融合的方向迈进,从而切实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
三、大学英语教育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与挑战
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上存在短板,从认知角度来讲,部分院校把跨文化交际能力过度归入语言技能范围,过于依靠四、六级考试成绩实施量化评判,课程设置大多围绕西方文化话题展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的系统阐释和操作练习明显不足,从而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越发突出,教学模式依旧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导,很难契合学生在实际情形下用外语开展跨文化交流的需求,师资队伍跨文化素养需改进,目前的评价体系过分重视语言知识的把握状况,对于跨文化思辨能力和交际策略的实际应用关注度不够,造成学生普遍缺少文化主体意识,对外文化传播效能被制约。
四、社交媒体环境下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路径探索
重构课程体系。课程改革要形成“目标语文化学习—本土文化显性体现—多文化融合”综合体系,在必修课里添加社交媒体跨文化交际专题模块;选修课也要扩充相关领域教学内容,教材编排时务必重视文化要素的系统分布,而且加强针对中国语境的英语表达练习,通过实践项目改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认同程度。
创新教学模式。依靠社交媒体的交互性质,搭建涵盖“线上虚拟互动—课堂深入探讨—课后实践加深”的体系化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期间,利用情境模仿以及案例剖析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在课外时间里,则通过语言交流社区或者文化主题平台做到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
搭建实践平台。高等院校可以整合校内外资源,与社交媒体企业结成战略伙伴,共同创建实践教学基地,开发虚拟社区平台,围绕“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通过多主体协同规划实践项目,为学生营造沉浸式的跨文化交流实训环境。
优化评价体系。构建多维动态评估体系时,可以用“三维动态评估模型”进行系统规划,认知维度主要考察学生对文化理论的认识程度,可以用“跨文化案例分析测验”测评他们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维度则借助“文化认同发展档案”,搜集学生参加TikTok中国文化主题竞赛或者在海外社交平台互动之后的思考记录。例如,有个学生在运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Instagram账号之后写下“给外国网友回答剪纸艺术方面的问题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得全面掌握有关术语的英文表达”,这种反馈是情感态度改变的关键证据;行为表现维度通过“跨文化交流实践视频分析”,可以定量分析学生在模拟联合国会议或者国际在线论坛中使用文化适应策略和非言语交际方式的次数。
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形成完备的评价工具技术支撑体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平台,可以自动采集微信国际社群以及跨国交流过程中的语音和文本数据,深入剖析其中存在的行为特点,并给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一旦发现刻板印象描述,就会立刻加以标识,并推送相关的多元文化背景资料,促使评估反馈同教学干预相融合。
在社交媒体带动下的跨文化交流范式变革当中,高校英语教育急需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技术融合、评定体系等多个层面去改进,以全面改善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面向未来,要充分探究和拓宽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在用途,促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得到更新和发展,从而引领外语教育走向数字化转型并达成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