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小霞 陈 亮 梁兆桢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建设社会主义农业强国的必要前提,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贵州作为农业资源丰厚的传统农业大省,肩负着独特使命,亟需以“五大聚焦”为关键路径,精准发力,在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一、聚焦产业振兴,打造乡村发展“强劲引擎”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贵州须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多措并举激发产业活力,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发展。要做强精深加工链,通过以工哺农,重点扶持茶叶、辣椒、刺梨、生态畜牧等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推动加工、仓储、冷链物流深度融合,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高效全产业链运营模式,显著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同时,织密数字流通网络,依托贵州大数据优势,完善乡村电商服务体系与物流基础设施,大力推广“云端产销直通车”,畅通“黔货出山”渠道,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积极推动“互联网+”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深度融合,精心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质效,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二、聚焦人才振兴,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人才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基石。贵州需精准实施“领头雁”计划,落实“一人一策”的个性化方案,靶向引进和培育产业发展亟需的科技领军人才、经营管理能人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并强化政策扶持力度,让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乡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加快建设特色农业科技实践基地、乡村电商创业孵化园、农文旅融合综合体等多元化平台,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多元化的“大舞台”。通过设立“乡村人才振兴基金”,构建符合乡村实际需求、晋升通道清晰顺畅的人才发展体系和长效激励机制,确保人才真正能够“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安心扎根乡土,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三、聚焦文化振兴,涵养乡村发展“新型风尚”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所系和精神家园。贵州要着力活化传承“乡土根”,系统整理、保护和挖掘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通过建设乡土文化生态展示馆、数字化文化基因库以及设立“非遗工坊”等多种形式,创新传承机制,让苗绣、侗族大歌等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焕发新生机。同时,要创新传播“新场景”,综合运用短视频、虚拟现实(VR)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沉浸式乡村文化体验项目,同步推出“云上非遗市集”“数字民俗馆”等线上平台,形成“线上引流——线下体验——产业反哺”的良性循环,有力推动乡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持续深化“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灵活运用乡村广播、院坝会、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涵养文明乡风、培育良好家风、重塑淳朴民风。
四、聚焦生态振兴,绘写乡村发展“新式底色”
生态是乡村发展的基础支撑力。贵州要筑牢绿色“生态屏障”,深入实施“扩绿”行动,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性修复,努力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生态安全屏障,不断夯实“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同时,要深化环境“五治理”,即扎实推进农村“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五项重点工作,特别是在“治垃圾”方面,着力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闭环体系,配套建设基层垃圾分类收集站点,健全长效管理监督机制;在“治厕”方面,充分尊重群众主体意愿,坚持科学规划与有效引导,因地制宜推行“一村一策”的改厕模式,切实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显著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五、聚焦组织振兴,筑牢乡村发展“核心引力”
组织是乡村行稳致远的核心领导力。贵州要以“黔进先锋·贵在行动”为总载体,强化思想“定盘星”,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头脑,引导基层干部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不断锤炼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政治品格。着力提升治理“硬实力”,毫不动摇坚持党建引领,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实施基层党组织整建提质行动,大力推进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等基层党建“三化”,着力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政策理解执行能力、服务群众能力及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坚强战斗堡垒。
贵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以“五大聚焦”为抓手。只有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协同发力,才能激活特色资源,又能凝聚内生动力。持续深耕实践,让乡村既有产业支撑、人才助力,又具文化底蕴、生态颜值,方能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根基。
【作者单位分别系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5SKGH209)、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25RW06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