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颖
贵州省近年来聚焦教师减负工作痛点,以整治形式主义为抓手,探索构建了一套制度化、清单化的减负体系。通过审批报备严控入口、年度“白名单”划定边界、动态清单赋能学校等创新举措,切实为教师卸下不合理负担,让教育回归育人本源,为全国层面破解教师负担难题提供了扎实的“贵州经验”。
制度筑基:严把“进校园”入口关
为切实斩断伸向校园的不合理负担链条,2024年,我省使出硬招实招,为“哪些社会事务能进校园”设立了清晰门槛。我省专门制定了社会事务进校园6条准入标准,并严格规范审批报备程序,明确划定“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
这套审批流程设计严谨:任何部门开展非教育教学类事务进校园,必须“过三关”——先由事项开展部门提出申请,经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初步审核后,再报请同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把关,核心目标是通过严格的前置审核,从源头上堵住“随意摊派”的口子,为校园与教师筑起一道制度化的“防火墙”。
同年5月,我省更是刀刃向内,启动专项整治行动。印发《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重点向形式主义“顽疾”开刀,集中整治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和工作随意“挤”进校园的现象。专项整治直指教师反映强烈的痛点:滥用各类应用程序和工作群组、强制打卡签到、搞“接龙”、要求做题、过度拍照留痕、简报材料“满天飞”等重形式、轻实效,让教师疲于应付的负担。这些曾令教师们苦不堪言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成为此次整治的重中之重。
很快,专项整治的效果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通知,请全体教师每天晚上7点进入‘德江之音’直播间,没有关注的关注,并点赞等,积极参与此项活动,点赞后截图发到学习群里……”
2025年6月,省教育厅接到线索反映,铜仁市某县一所中学存在要求教师每晚进入指定网络直播间点赞、关注并截图上报的行为。针对这一举报,省教育厅立即调度整改,当地教育局迅速核实后马上叫停,责令校领导向教师公开道歉并整改。
清单定界:刚性“白名单”为学校赋能
贵州为形形色色的“进校园”请求,设立了严格规范的年度准入机制。每年制定并发布年度社会事务进校园省市县三级“白名单”,列明事项名称、内容、责任主体三要素,成为学校拒接超纲任务的“尚方宝剑”。清单之外,学校和教师有权说“不”,为教师屏蔽了各类干扰。
2024年首战,省级层面征集到90余项进校园需求。经过多轮论证、严格筛查——凡属“非必要”“无实质意义”“可融入现有教学”或“能合并”的,均摈弃掉!最终,90余项需求压缩至仅剩8项,压减力度超90%。同年7月31日,《2024年贵州省社会事务进校园省级事项白名单》向社会公开发布。
2025年,教师减负再深化。面对相关部门提出的46项需求,省教育厅严格遵循“非必要不进校、能合并则合并、能取消则取消”,并强调活动必须符合教育规律、贴合学生特点、能与日常教学深度融合。经过大幅度精简整合,最终保留7项,形成新年度的省级白名单。2月28日,《2025年贵州省社会事务进校园省级事项白名单》向社会公开发布。2025年春季学期开学前,省、市、县三级全部制定并面向社会发布了“白名单”,实现全省“一张网”阳光化管理。贵阳十六中校长吴学涛观察到实效:“教师从‘表格员’回归育人者,备课和批改作业的时间更多了,研究教学的精力也更充足了。”
清单化管理让校长们拥有了拒绝“超纲任务”的底气,遵义市某小学校长表示:“现在我们可以根据‘白名单’,自主规划安排校内教育教学活动,把主要精力聚焦在提升育人质量的核心目标上。”
白名单实施后,教育生态持续向好,教师社会事务负担减轻,教学本职工作得到强化,基层教育工作者焕发出新活力。
减负落地:让教育回归宁静致远
制度设计再好,落地生根才是关键。贵州为教师减负构建了一套严密的闭环管理体系,确保政策红利惠及每一位一线教师。
“白名单”就是“护身符”。学校只需这份年度清单接收任务,告别“多头指挥”与“重复劳动”。
同时,畅通的教师负担问题反馈“直通车”时刻在线,让教师的声音能被听见。教育督导部门紧盯减负清单和审批报备制度的落实情况,严防政策“空转”或“打折”,确保减负的阳光照进每一间教室。
减负带来的直接效应是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将更多心力投入课堂设计、作业批改和个性化辅导,学生同样在更纯粹、专注的学习氛围中获益。据多所学校反映,教师减负后,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业表现均有改善。
以审批报备制度为盾,以“白名单”和事项清单为尺,我省精准斩断伸向校园、压向教师的不合理负担链条。这是给教师的身心松绑,更是对教育规律的深刻尊重。
教育,正逐渐剥离不必要的负担,回归其宁静致远、潜心育人的本真状态。让教师从繁杂事务中解脱,智慧才能在教案中闪光;使校园远离形式干扰,成长才能在宁静中拔节。我省以制度创新守护教育本真——这不仅是为教师减负,更是对育人初心的坚定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