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阳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贵阳市清镇市深挖本土民族文化,通过多维融合路径,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深化民族团结,夯实乡村振兴和谐基石
聚焦“九进”示范点精细化建设,构建标准化创建体系,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板,为乡村振兴营造稳定社会环境。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功能,通过沉浸式研学、主题展览等多样化活动,扩大教育覆盖面,凝聚乡村发展向心力。积极指导流长苗族乡、王庄布依族苗族乡、红枫湖镇大冲村等乡镇(街道)、村(社区)申报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全域营造民族团结进步良好氛围。依托清镇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胡一雕非遗民族文化展示体验馆等12个活动阵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系列活动,切实筑牢民族团结思想根基。2024年以来,累计举办专题宣讲、文艺汇演等126场次。
壮大产业发展,激活乡村振兴经济引擎
以民族文化为内核,制定专项扶持政策推动民族药业发展。深入实施“暖春行动”,搭建银企对接、产学研合作等平台,为企业解决融资、技术等难题。指导民营企业申报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资质,落实贷款贴息政策,推动天麻、杜仲等特色中药材品种开发。对民族特色手工业实施“非遗+产业”培育计划,促进苗族刺绣、布依族蜡染等传统技艺向产业化、品牌化升级。开展“民族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在小坡村、右二村等村寨布局特色农业、和美村寨建设项目,打造“文化体验+农事采摘+民俗住宿”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带动周边群众增收。
传承民族文化,厚植乡村振兴文化底蕴
完善“国家级——省级——市县级”三级非遗名录动态管理体系,对现有非遗项目实施“一项一策”保护方案。2025年新增“清镇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布依族山歌”两项市级非遗项目。重点打造集民族文化、屯军文化以及非遗文化产品展示、体验、销售于一体的清镇平原哨文旅体验综合体,组织4期非遗研学活动,开发包含蜡染文创包、苗族银饰书签等30款非遗文创产品,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建立非遗人才数据库,实施“青苗计划”,通过师徒传承、高校联合培养等方式,培育52名青年传承人;邀请省级非遗专家开展专题培训6场,指导非遗项目创新开发。
推进文旅融合,打造乡村振兴特色名片
优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精品旅游线路,以红枫湖镇大冲村虎山彝寨彝族文化、巢凤街道办事处平原哨村明朝屯军文化和布依文化、王庄乡小坡村红色革命遗址为核心,串联周边8个村寨,增设非遗工坊体验等沉浸式项目。整合23家非遗企业、15个手工艺作坊入驻景区,推出“非遗之旅”特色旅游产品。2024年至今已举办“四月八”“火把节”“吃新节”等50余场民族节庆活动。在春节、中秋等节日策划民俗体验、非遗展演等活动,持续提升旅游吸引力,以文旅融合驱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